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智者大師是把本經二十八品先切成兩塊,初品到十四品是“約跡門開權顯實”;十五品到二十八品,“約本門開近顯遠”。這兩個又各有序、正、流通。
比方說前半的跡門。跡門當中,當然初品就是<序品>,序分;從<方便品>到第九品的<授學無學人記品>,這是跡門正宗;從第十品的<法師品>到<安樂行品>,這是跡門流通。
我們看本門,從法身的功德來說。從第十五品的<從地湧出品>,到“彌勒菩薩問斯事已”這個偈頌,“佛今答之”,共半品,為序;從“佛告阿逸多”以下到第十七品的<分別功德品>,這是正宗;後面其他的到二十八品,都是流通分。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佛陀在引導我們凡夫時,因為我們凡夫是搖擺的,一下子空、一下子有,所以,佛陀用兩件事情來引導我們:
第一個,佛陀的智慧,讓我們先修佛陀的智慧。就是說,我們現在沒有佛陀的功德,但是先養成佛陀的思考模式。就是說,咱們現在什麼波羅蜜也做不來,但是你現在第一件事情,先把自己投生在佛陀的家族,就是成就佛種。如果你不這樣做,等到你變成二乘種性,要再回歸就晚了,因為你變成定性聲聞。
成佛之道,在凡夫位是很關鍵的,因為你入了聖位那就很難改變了,那沒辦法改變了。因為你定性以後,你法執就很重了。所以諸位!凡夫是一個最苦惱的地方,但是從成佛之道,也是最關鍵的時候,因為你今天所採取的方法會影響到整個後面的四聖法界的快慢。我們不希望為了成就一個空性的功德而留下後遺症。就是,我要從A到c,當然我們也是要從A先到b再到c,但是我從A到b的時候不能產生障礙,不能障礙我b到c,不能障礙我後半段。如果你不學《法華經》,你從解脫道到菩提道一定會產生障礙。你沒有那個智慧入佛的知見,你只能選邊站,你只能要麼有,要麼空。
諸位!從空性要出來。我跟你講實在話,一個人從有入空是很容易的。因為有相的因緣果報,你稍微有點智慧的也知道,人間的快樂有很多問題,“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你不一定要學太多經典,你就一般的常識來看人世間,人世間的快樂帶來的後遺症太大了。所以從有入空其實不難。
但是,從空到中道這非常困難。因為一個人入空以後,那叫一個涅盤寂靜樂,但是他將永遠失去諸佛的功德莊嚴,就像本經的舍利弗一樣。剛開始在<方便品>的時候,他也是向佛陀質疑:我等同入法性,佛陀你講空性的時候,我在場,文殊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都在場,所謂的三乘共坐解脫床,為什麼我證得的空性,我什麼都沒有?我只能夠一天到晚在山上觀一切法苦、空、無常、無我,只能夠涅盤寂靜。為什麼我證得空性,我只得到寂靜?為什麼文殊菩薩證得空性,他能夠月印千江、百界作佛?舍利弗在本經裡面向佛陀質疑,意思就是說佛陀您老人家是不是不公平?佛陀說,這個不能怪我。同樣的空性,人家要多修一個妙法。譬如大雨,大雨普降大地,你一個小草吸的水是小,一棵大樹吸的水是多。這不能怪大雨不公平。我也是同樣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那麼為什麼文殊菩薩聽到這句話他能夠真空妙有,你們聽到就只看到空而已?因為少了一道妙法這個程式。
諸位!為了我們以後的菩提道,我們必須要先打預防針。在整個《法華經》裡面,蕅益大師的結論就是,妙因妙果不離一心。我們要把所有的因果拉到一念心性來修學,這就對了!一念心性就是妙法。你的往生之道怎麼修?不是從因緣上修。從因緣上修,那你的生命就很多片段了。我們應該在一念心性提起佛號,在一念心性往生,在一念心性修六波羅蜜。
為什麼要把“一時”分成兩塊?這個“一時”就是一念心性!就是說,我們同時在一念心性修一心三觀,同時在一念心性成就一心三德。這個就是整個《法華經》為什麼要分兩塊,就是一個強調妙因、成佛之因,一個是妙果,妙因妙果會歸到不離一心。
這個是整個本經的科判,智者大師的科判。從老人家將近兩千年前判教以後,沒有人能夠改這個科判。就是從一心開出二門,一個是一佛乘之因,一個是一佛乘之果。
甲二、別明。
我們看它的個別說明。
本經第一品當然是<序品>。<序品>有通序跟別序。通序就是正信序,就是講到六種成就,講到佛陀說法的時間、處所、與會大眾等等,來取信後世。
別序就是關鍵了。發起序,就是本經是怎麼發起的。本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