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個,清淨,不求回報,安住菩提心。當然,你不求回報,那真如就回報你了,就這個概念。一個人無所得,其實你會得到更多的東西。這個是對三寶的佈施。
癸七、問慧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詔 無數眾生
或見菩薩 觀諸法性
無有二相 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古德說,這段經文是前面十五個問的最後總結。菩薩做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成就三種智慧:一個是後得智,一個是根本智,一個是加行智。
第一個,後得智,就是菩薩的善巧。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我們對於已經善根成熟的菩薩,就不是教他修人天乘了(造善成就安樂果報而已),要跟他講到一種出世的解脫之法。那麼出世的解脫之法,怎麼辦呢?種種方便的教誨,來度化廣大的眾生。
“說寂滅法”,有兩種寂滅法。我們前面也說過了,一個人放不下,有兩種情況:
有的人放不下子女,放不下家庭,結果他往生產生障礙。面對這樣的眾生,你怎麼辦呢?如果他放不下,這當中有很嚴重的貪愛,那你要下重藥。要講無常,無常故苦、苦即無我,就是帶有苦諦的空性,就是滅色取空,斷滅性的空。因為這個人他有貪愛,所以你要用苦諦來對治他。
有些人他放不下,只是來自於責任感。他其實對子女沒有貪愛,他是責任感而已。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直接講緣起性空,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人生就是因緣的開合,你其實得不到什麼東西。人生只有過程,沒有結果。
他這種執著是來自於貪愛,還是來自於責任感,你先判斷。所謂“種種教詔”,你要透過判斷,然後再跟他講寂滅法。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根本智。
度化眾生以後回到佛堂,我們怎麼辦呢?“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我們自己修止觀的時候,是“觀諸法性,無有二相”。這個法性就是二空真如。其實,我們自己在空性跟緣起當中要抓到一個平衡點,性空不礙緣起、緣起不礙性空,它是沒有對立的。就像虛空,它本身沒有相狀,但是它能夠包容一切的相狀。就是,菩薩對於真空跟妙有,你要想辦法抓到平衡點,這是你的根本智。
第三個,加行智。
“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當我們走出佛堂、面對六度萬行的時候,就是無所得。我們前面說過,其實你說權位的菩薩真的沒有所得嗎?未必。他是對人天果報無所得、對涅盤無所得。“我今發心,不為人天福報,二乘涅盤,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是有所得。只是他這個“有所得”是追求佛道,所以我們也認為他是無所得,至少他不求人天果報、不求涅盤。也就是說,前面的權教菩薩是放棄了因緣果報的回饋——我佈施,我不求因緣回饋我;我持戒,我也不求因緣給我尊貴的果報;我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以此妙慧,求無上道”,他是用功德來轉換無上菩提,是這個概念。
整個菩薩道的修學,到最後收尾到三種智慧:後得智、根本智跟加行智。
所以你看菩薩是這樣子:他一開始是開出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他一個一個慢慢學;他六度走過以後,你看這個菩薩,越到晚年他的心是越往內收。其實,收到最後他得到什麼?就得到一念的智慧。就這樣子。一開始是“一心萬行”,到晚年的時候,你看一個人到晚年他的心越來越單純,“萬行一心”,收歸到智慧的觀照。
辛六、問他土供養舍利
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恆沙 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
為供舍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前面的六度,是佛在世的時候怎麼去教導初心菩薩修六度,還有老參菩薩怎麼去修六度;現在是講佛滅度以後到底發生什麼事。
“文殊師利!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