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問,那你應該怎麼辦呢?“隨義而答。”
隨義而答,蕅益大師分成兩種情況:一個是可答,一個是不可答。
什麼叫可答呢?就是對方提出的問題是智者語。智者語就是說,他是理性地來跟你討論,他真的是從想要學習、想要了解這個真理的角度來跟你請示,叫做智者語。他是從智慧的心發出來的,那時你可以回答,就你所知的,可以完全告訴他。這是第一個,可答。
第二個是不可答。就是你不能夠回答,你要拒絕回答。不可答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國王語。他講話的口氣就跟國王一樣,所謂的違者誅之(這個誅就是誅殺)。他的講話態度是特別剛強對立的,他就認為他對。也就是他是來跟你辯論的,你可以拒絕回答。第一個,你看他講的話是國王的這種口氣,國王語。第二個是愚者語。他這種人是愚痴淺識,難明是非。你跟他講他也不懂,他就是喜歡跟你問而已。這個時候我們也可以拒絕回答。
為什麼要拒絕回答呢?因為尊重法故。佛法不能在一種愚痴語、國王語的這種輕慢的情況、對立的情況來宣說的,這個是會輕慢佛法的。所以,難問呢,你得要先判斷一下是可答是不可答,這看他的心態。
如果對方是堪受教化的,他的問題是可答的,那麼,我們應該透過因緣跟譬喻來分別這個法義之間彼此的差別,以是因緣跟譬喻兩種方便,使令對方怎麼樣呢?發起菩提心。透過信解一佛乘的清淨心而發起菩提願,乃至使令它慢慢地增長廣大,趣入於佛道。
這當中,要消除“懶惰意”跟“懈怠想”,以一種精進的心“離諸憂惱”。雖然在問答過程當中可能會產生憂跟惱,但還是依止慈悲心來說法。
所以這個口業的止有兩個重點:一個重點是在說法的時候,一個是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說法的時候當然是和顏說法,你儘量不要去碰那些佛法以外的人我是非,這個是和顏。因為你一碰是非就產生對立,就有些人聽了高興,有些人聽了不高興,所以說法者儘量是依法來說法,和顏說法。第二個,隨義而答。判定這個問題該不該回答,回答到什麼程度才能夠尊重佛法的殊勝。這是止。
我們看觀。這個觀就是怎麼樣能夠做一個善巧引導。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鹹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我們在講這個身業的觀,身業的觀是空觀,它是要破心中的執取。因為你心中有執著,你表現出來的身體就不正常。你看我們很多人,身業上做很多無差別的傷害,他根本沒有理由的。做這種沒有理由的傷害,他心中一定有一個特別的執著,一定有盲點。所以為了要身業的調柔寂靜,佛陀要清除我們心中的執著的顛倒想。
但是說法不一樣,說法偏重在生善。所以它的觀念不是空觀,是假觀,就觀機逗教。所以第一個必須怎麼樣呢?善巧說法。怎麼善巧說法呢?“晝夜常說,無上道教。”就是說這個大乘的法門,或者用因緣,或者用無量的譬喻來作為一種方便,開示末法眾生,鹹令歡喜。先求契機,你一契機他就歡喜了。這個是善巧說法。
第二個,不求回報。那麼說法以後我們內心要怎麼想呢?對於衣服、臥具、飲食、醫藥這種種的供養,心中不要存有任何的回報的希望。那麼不求回報,我們說法應該怎麼想呢?“但一心念,說法因緣,願成佛道,令眾亦爾。”所以我們在做功德的時候,一定不要去求因果的回報,就是怎麼樣?迴向。要透過迴向,把它迴轉、導向到無上菩提。你這樣子的迴向,“是則大利”,你未來成就廣大的功德,乃至於你這樣子做,你今生也能夠得到安樂跟供養。
前面的止行偏重在遠離過失。這個觀行就成就善法,包括善巧說法跟不求回報。
既然不求回報,有人就疑問說,那我這樣子修了半天,我也不求往生極樂世界、不求成佛?
往生極樂世界跟成佛不叫做回報,那叫做功德。它這個地方的不求回報,是不求因緣上的回報。它是這樣子,你追求因緣的果報,那真如就沒有動作了。反正你念頭一動,那生滅的因緣法就啟動了,門就開啟了。你不求因緣果報,那真如的門就為你開了,真如就要回報你了,它是這樣子。真如回報,當然就是無漏的功德了,包括往生極樂世界,包括成就佛道。
《百喻經》上佛陀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