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可以有理觀的清淨心,你道理上先認同這個事情,就是所謂的直下承當。我們現在是一個在外面流浪的孤兒,我們當然回不了家,但是你先相信你原來有一個家的,你先相信這件事情。你先相信你是大富長者的兒子,你只是暫時不能回家,但是你慢慢地往家的方向走。所以理觀就是完全靠信仰。
當然這個信仰是靠教育,就是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然後呢?然後你就相信它、承當它就可以了。因為理觀沒有什麼道理好講,你相信就相信,不相信就不相信了。這種不思議境,它沒辦法證明給你看。所以,我們學《法華經》,第一件事情就是信解真如本性。
信解真如本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的因地成就,我們跟十方諸佛站在同一個水平上。佛陀萬德莊嚴,那是因緣所生法,但當佛陀迴歸到生命原始點的時候他是清淨;我們是業障深重,那也沒關係,也是因緣所生法,我們迴歸到原始點,也是清淨。所以我們跟諸佛怎麼樣?站在同一個家,站在同一個清淨的水平。
這是我們要做的非常關鍵的第一步。這一步沒有踏出去,你後面就很難修了。如果你一直認為你業障深重,你一直認為你的個性不能改變,你今生就沒有成就了,不管你一天拜幾拜都沒有成就。因為,《楞嚴經》說,根本成妄。你站在一種生滅的顛倒的自我意識來修學,你是加強自我意識的力量,你的福報都是被自我意識掌控。當你根本是染汙的時候,你所有的果報都被染汙了。譬如蒸沙不能成飯,你的因地拿沙去煮,你結果就變成熱沙,因為自我意識不是成佛的根本,你不可能煮成飯。
所以諸位!我們在整個安樂行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菩薩的行處。三世諸佛他內心當中的安住處就是清淨心,我們也依於清淨心來住。只是我們的是信仰的清淨心,十方諸佛是透過事修的信解行證,他是證入清淨心。但是沒關係,還是清淨心。這是第一點,叫做理觀。
理觀以後,開始是向內心否定自我以後,接下來就是事修了。事修當中有三個方向,身安樂、口安樂、意安樂,就是透過我們經典裡面的止跟觀來改變三業。止就是調伏。當我們安住清淨心以後,我們開始再面對自己如夢如幻的煩惱跟罪業,第一件事情怎麼辦?調伏。務實地面對自己,把自己的煩惱過失調伏下來,把身口意的過失調伏下來。第二個,引導。把它引導到好的方向,引導到菩提願、慈悲心。所以,當我們的根本站穩了以後,下面就是枝末的事修了,就是改變身業、改變口業、改變意業。那怎麼改變呢?透過止行跟觀行。這個就是事修。
安樂行就是這樣的一個因跟果,透過理觀、事修而成就身心世界的安樂。
這個地方講到口安樂行。前面是長行,這以下是重頌。口安樂行的行法有兩個:一個是止行,調伏;一個是觀行。
癸一、止行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這一段裡面有兩小段。第一小段講到和顏說法。這裡講到我們說法的時候,我們口業應該怎麼做。
若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或者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這是四眾弟子;或者是國王王子、群臣士民,一般的居士等等,以恭敬心來向菩薩求法,菩薩應該怎麼辦呢?“以微妙義,和顏為說。”他來請法,表示他的善根成熟了,所以我們怎麼樣呢?直接講中道的一佛乘的思想。一佛乘思想第一個就是理觀。你告訴他:我們的內心,本來面目是清淨的,從清淨心來修起六度萬行。這個是微妙義。那麼講這個一佛乘的妙義用什麼心態呢?和顏說法,用那種和悅的態度來為四眾弟子說法。
這個“和顏”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在說法當中,不論人法的是非長短,遠離前面所說的口業的四種過失。第二個,心中遠離輕慢的對立心。你心中沒有輕慢對立,你就不會去說別人的過錯,也不會去怨嫌各種眾生。所以這個態度就是和顏的,遠離輕慢而沒有對立的。這個是說法的方式,有人請法就以微妙義,和顏說法。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如果有人對你提出了問題,你應該怎麼辦?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前面是說法,這以下是回答難問。有人心中有問題了,他提出他的問題來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