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武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之工程量既大,至此開鑿疏通之工夫不得不大,袁真率軍施工半月,尚未清除石門之半!燕軍卻又來攻,袁真軍受擾,且戰且勞作,效率益發低下。一連月餘,雖石門大抵拆除搬離,但因秋水不至,汴水涸,汴渠仍不能通航。
,!
桓溫有一心腹謀士,乃晉元帝時徐兗二州流民帥盟主、徐兗二州刺史,明帝時仕至司空,卒贈太尉的高平金鄉人郗鑑之孫,郗鑑長子郗愔之子郗超。郗鑑出身士族,乃漢末御史大夫郗慮曾孫,家世儒學,故以流民帥而與彭城劉隗一般,為晚年之晉元帝倚為內外長城。
東晉朝廷兵力寡弱,有強兵悍將者,惟居都城建康上下游之荊州與南徐州,皆有軍府,即將軍幕府。荊州為徵西府,幕府在荊州城江陵,創始於桓溫之任荊州刺史,有徵西將軍之號,滅成漢後,桓溫加號徵西大將軍,遂為徵西大將軍府,相沿仍稱徵西府。南徐州則北中郎將府,簡稱北府。此外江州軍府為南府,即南中郎將府,創始於桓溫的譙國本家銍縣人桓宣,即仕至豫州刺史之桓伊之父,但二桓——桓溫與桓宣只是同姓本家,並非親族,桓溫龍亢人也。豫州軍府為西府,即鎮西將軍府,創始於陳郡謝尚。四大軍府所在之荊州、南徐州、江州、豫州,即東晉之四大藩鎮,常與朝廷分庭抗禮者,則是實力最強的荊州。
郗超祖父郗鑑,實為東晉北府兵之創始人。東晉北府即北中郎將府之兵,亦即南徐州兵,本是郗鑑麾下徐兗二州流民軍中的徐州人組成。以徐州本治彭城,在都城建康以北,復因郗鑑初為徐兗二州刺史時,駐建康北面隔江之兗州僑置地廣陵,元帝倚為北方長城,遂加郗鑑北中郎將軍號,命開府視事。後成帝時遭蘇峻之亂,郗鑑渡江駐京口為朝廷聲援,北中郎將府遂遷京口。
因北中郎將府遷至江南,郗鑑乃兗州人,考慮到元帝與王導皆徐州人,遂率其麾下徐州兵,南渡至隸屬晉陵郡丹徒縣之京口城。京口城乃孫權始建,初名京城,在吳都建業之東。孫氏父子乃吳郡富春人,孫策有江東之地,本治吳郡吳縣。孫權為臨江,乃遷京口,復遷武昌,終遷建業為都。晉元帝為安東將軍,以王導言,自江北移鎮建業,遂啟東晉。
成帝時,郗鑑率徐州兵南渡,駐江南都城東面之京口,朝廷便因勢利導,將徐州及其屬下諸郡縣如彭城、東海、東莞、蘭陵等,僑置於晉陵郡諸縣,而設州治於京口城,故京口遂為南徐州治所。而僑置於晉陵郡諸縣,如僑置於丹徒縣之彭城郡、東海郡、東莞郡,僑置於武進縣之蘭陵郡,皆加南,號為南彭城、南東海、南東莞、南蘭陵,使徐州諸郡流移南渡而來之人,仍以原籍聚居,朝廷錄入白籍,以充兵源。
因京口駐軍為朝廷倚重,為都城東面屏障,朝廷便援郗鑑為徐州刺史加北中郎將軍號之舊例,授南徐州刺史以北中郎將軍號,開將軍幕府——北中郎將府於京口,因北中郎將府簡稱北府,故南徐州兵稱北府兵,又因北府在京口,故亦有京口兵之名。南徐州兵由流民而來,歷來號為勁悍,桓溫西上為荊州刺史之前,曾短暫做過南徐州刺史,便常稱揚其兵,道:“京口酒可飲,兵可用!”
桓溫將出師北伐之前,不滿北府為時任徐州刺史之郗愔掌握,乃去信褒揚南徐州“兵可用”,力邀其與荊州同時出兵,東西並進,協同北伐。郗愔不知桓溫實欲奪其南徐州兵權,竟滿心歡喜,以為建功立業良機,乃覆通道:“僕將獎勵三軍,率同麾下,與明公戮力,北伐光復神州!”
郗氏門客送信至江陵,於徵西府外偶遇外出之大公子郗超,自然上前行禮問安。郗超道:“所為何來?”
門客道:“奉家主命,持來複信予桓公。”
郗超道:“我父年老昏聵,恐有不當!且把來我看。”
門客呈上覆信。郗超讀畢,將信寸寸毀裂,撕成碎片,對門客皺眉道:“果然!桓公欲兼統南徐州兵北伐,家君卻道‘率同麾下與明公戮力……’雲,此如何對桓公之心?!”
門客亦覺不妥,道:“那便如何是好?”
郗超道:“不須慌。隨我來。”於是引門客從側門入徵西府,進其房中。
郗超在案上鋪開信箋,盤腿坐下,略一思索,刷刷刷一揮而就,將信交予門客。門客一看,果然郗氏書法世家,家傳不輸琅琊王氏!只見紙上赫然寫道:“僕自少平庸,惟以家君位至司空冢宰之餘蔭,赧顏而居此位,心常惴惴,以為尸位素餐也!近來更顯年老昏聵,家務尚且不了,遑論國事!明公過聽,竟蒙謬邀率同荊州出師!然僕實不堪軍旅,恐誤大事,故推誠讓賢,願勞明公提攜南徐州將士,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