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杜如晦深知,人才乃治國之本。因此,他極為重視人才的選拔與任用。他秉持著公正公平的原則,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為朝廷招攬了一大批賢能之士。他注重考察人才的品德與才能,力求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官場湧現出了一批清正廉潔、能力出眾的官員,他們為唐朝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與力量。正如《貞觀政要》中所記載的:“貞觀之初,求賢如渴,善人所舉,信而任之。” 杜如晦的用人之道,為貞觀之治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
在軍事制度方面,杜如晦也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他對府兵制進行了完善,加強了中央對軍隊的控制與管理。他注重軍隊的訓練與裝備,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在他的領導下,唐朝的軍隊紀律嚴明,作戰勇猛,成為了維護國家穩定與安全的堅強後盾。同時,他還積極推行均田制,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農業的生產與發展。這些改革措施,使得唐朝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與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井然。
杜如晦在外交事務上也展現出了卓越的智慧與遠見。
貞觀二年,突厥內亂,局勢動盪不安。突利可汗在與頡利可汗的爭鬥中處於劣勢,被迫向唐朝求援。唐太宗李世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與突利可汗曾結拜為兄弟,有著深厚的情誼;而與頡利可汗也曾訂立盟約,若出兵相助突利可汗,恐有背盟之嫌。杜如晦審時度勢,向李世民進言。杜如晦認為,突厥各部落之間相互爭鬥,局勢混亂,此時若不出兵,待其內部穩定後,必然會對唐朝邊境構成更大的威脅。《資治通鑑·唐紀》記載:“兵部尚書杜如晦曰:「戎狄無信,終當負約,今不因其亂而取之,後悔無及。夫取亂侮亡,古之道也」”。
李世民權衡利弊後,採納了杜如晦的建議,決定出兵。他採取了折中的策略,先向背靠突厥的梁師都發兵。梁師都本就依附突厥,在唐朝的攻擊下,難以抵擋。突厥派兵救援梁師都,卻遭遇了柴紹等人率領的唐軍,結果大敗而歸。梁師都被其堂弟梁洛仁所殺,梁洛仁獻城投降,原屬梁師都的地盤成為了唐朝的夏州。這一舉措,不僅削弱了突厥的勢力,還拓展了唐朝的疆土,彰顯了唐朝的國威。此後,唐朝在與突厥的交往中逐漸佔據了主動地位,為邊境的和平與穩定奠定了基礎。
然而,就在杜如晦大展拳腳時,命運卻對這位大唐賢相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
公元630年,唐貞觀四年。杜如晦染病不起,向李世民請求辭官,李世民仍然按照杜如晦以前的官職給他發俸祿,但李世民還是非常擔心杜如晦的病情,多次派遣使者和名醫前去救治杜如晦,派遣到杜如晦府上的人在路上前後都能望見。然而,儘管李世民百般不捨,儘管眾人竭盡全力,杜如晦最終還是沒能戰勝病魔,溘然長逝,年僅四十六歲。
杜如晦的英年早逝,令李世民悲痛欲絕,為此大哭不止,他廢朝三日,以表達對這位肱股之臣的沉痛哀悼。李世民下詔追贈杜如晦為司空,徒封萊國公,諡號 “成”,並手詔著作郎虞世南為杜如晦製作碑文,以表彰他為大唐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公元631年,唐貞觀五年。此時杜如晦已經病逝了一年。李世民因十分想念杜如晦,所以經常夢到他,在杜如晦忌日的那一天,李世民派遣官員到杜如晦家中慰問杜如晦的妻子和孩子,給家裡的賞賜還和之前的一樣,並且封杜如晦的兒子杜荷為郡公。
公元643年,唐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命閻立本畫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二十四人的畫像置於凌煙閣,以彰顯他們的功績與榮耀。杜如晦位列第三,僅次於長孫無忌和李孝恭。
縱觀杜如晦的一生,是追求理想、勇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典範。
他出生於官宦世家,自幼聰明好學,飽讀詩書。他憑藉出色的才華和卓越的能力,成為李世民的重要謀士,用自己的果敢和謀略為大唐統一立下赫赫戰功。他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助力李世民登上皇位,更是影響了唐朝的歷史走向。他主政期間,與房玄齡攜手為貞觀之治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留下了“房謀杜斷”的佳話。
無論是政治成就、軍事謀略,還是品德風範,都為後世所稱道和敬仰。凌煙閣上的排名,充分體現了他在唐朝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也是對他一生為大唐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的高度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