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他的輔佐下,李世民的軍隊逐漸扭轉戰局,成功擊退劉武周,收復大片失地。
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杜如晦又跟隨李世民率軍進攻洛陽王世充。王世充是一位久經沙場的悍將,而且洛陽城堅池深,防禦工事極為堅固,再加上王世充與竇建德聯合,這成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但杜如晦毫不畏懼,他深入研究王世充的作戰風格與洛陽的地理形勢,為李世民制定了一套詳盡而周密的攻城計劃。在戰鬥中,他又時刻關注著戰局的變化,及時調整戰略部署,與李世民默契配合,最終成功攻克洛陽,王世充兵敗投降。
在這些戰役中,杜如晦與房玄齡的配合堪稱天衣無縫,“房謀杜斷”的佳話也由此開始流傳。房玄齡猶如一位智慧的寶庫,滿腹經綸,奇思妙想層出不窮,總能在紛繁複雜的局勢中謀劃出多種應對策略。而杜如晦則似一把銳利的寶劍,鋒芒畢露,善於在眾多方案中迅速判斷利弊,做出果斷的抉擇。每當面臨重大決策時,房玄齡便會將自己深思熟慮後的各種計謀一一列出,其思維之縝密,考慮之周全,令人讚歎不已。而杜如晦則會仔細聆聽,他目光如炬,緊緊抓住每個方案的關鍵之處,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比較。他能迅速洞察問題的本質,權衡利弊得失,然後毫不猶豫地做出最為明智的決斷。正是這種珠聯璧合的配合,使得李世民在戰場上如虎添翼,屢戰屢勝。
隨著李世民在戰場上的威望日益高漲,其勢力如日中天,與太子李建成之間的矛盾也逐漸激化。他們猶如兩朵烏雲,在大唐的天空中相互碰撞,摩擦出激烈的火花,一場驚心動魄的奪嫡之戰已在所難免。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並建立文學館。杜如晦被任命為從事中郎,為十八學士之首。李世民常常到文學館與杜如晦等討論經義,而且經常說到晚上。太子李建成對此非常忌憚,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能讓人擔心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於是,李建成在李淵面前巧言令色,進獻讒言,致使房玄齡與杜如晦被逐出京師。這一打擊,對李世民來說,無疑是沉重的。
但李世民身邊的謀士們豈會坐以待斃?長孫無忌、尉遲恭等人紛紛勸諫李世民,力主先發制人,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果斷出手,才能扭轉乾坤,轉危為安。李世民雖心懷猶豫,畢竟李建成和李元吉是他的親兄弟,他不忍骨肉相殘。
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李建成拉攏尉遲恭遭到拒絕,於是派人刺殺尉遲恭,失敗後李建成上言李淵將尉遲恭打入大牢。李世民將尉遲恭保釋出來後,尉遲恭打聽到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在昆明池對李世民不利,將此事告訴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立刻去找李世民,讓李世民先發制人,但李世民因自己與李建成是親兄弟,還是猶豫不決。尉遲恭勸諫李世民不能以小仁而廢社稷大義,並表示如果李世民不做決定,自己將和長孫無忌逃離,李世民還是拿不定主意,尉遲恭又與侯君集日夜勸諫。
這時李世民想起了房玄齡和杜如晦,於是派長孫無忌秘密將二人召回,但二人被李淵逐出京師,私自回京就是死罪。李世民於是取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恭,尉遲恭帶房玄齡與杜如晦化妝成道士潛入秦王府。經過與房、杜二人的謀劃之後,李世民終於下定決心,發動了玄武門事變。
同年六月,李世民率領天策府的精銳將士,在玄武門設下了埋伏,擊殺了太子李建成與李元吉,李世民成功地剷除了自己登上皇位的最大障礙。這場政變,充滿了血腥與殘酷,也徹底改變了唐朝的歷史走向。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杜如晦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不久,李淵下詔傳位於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即位,改元貞觀,史稱“唐太宗”。
李世民即位後,杜如晦迎來了他政治生涯的巔峰時期。李世民論功行賞,拜杜如晦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賜實封食邑一千三百戶。不久後又晉升為尚書右僕射,成為朝廷的宰相,與房玄齡共同掌管朝政,輔佐李世民治理天下。
在這一時期,杜如晦充分發揮了他的治國才能,為貞觀之治的開創做出了卓越貢獻。
他與房玄齡攜手合作,共同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與制度,為大唐的穩定與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精心規劃臺閣制度,明確各部門的職責與許可權,使得朝廷的行政運作更加高效有序。在禮樂典章方面,他們也進行了深入的改革與完善,使唐朝的禮儀制度更加規範,彰顯了大唐的威嚴與風範。這些制度的建立,猶如大廈的基石,支撐起了整個貞觀之治的宏偉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