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讓之策,以求一時安寧;王曾則認為應加強邊防,整軍備戰,以強硬姿態應對外敵,方能保大宋邊疆長治久安。在推行新政方面,呂夷簡態度保守,擔心改革觸動既得利益者,引發朝堂動盪;王曾卻積極支援改革,認為唯有破舊立新,才能使大宋擺脫積弊,煥發生機。
由於二人矛盾日益尖銳,朝堂之上逐漸形成了以呂夷簡和王曾為首的兩個陣營,士大夫們紛紛選邊站隊,明爭暗鬥,朝廷政務陷入僵局。仁宗皇帝雖多次調解,但二人積怨已深,難以調和。
公元1037年,北宋景佑四年。仁宗皇帝無奈之下,將王曾與呂夷簡同時罷相,這場持續多年的宰相之爭,以兩敗俱傷的結局落下帷幕。
公元1038年,北宋寶元元年。王曾罹患疥症,在任上逝世,享年六十一歲。宋仁宗為之輟朝二日,追贈侍中,諡號“文正”。在古代,“文正” 乃文人諡號的極致,是對臣子品行、才學、功績的最高褒獎,獲此殊榮者,寥寥無幾。王曾以其一生的堅守與付出,贏得了這份殊榮,實至名歸。
縱觀王曾的一生,他歷經三朝,兩次拜相,其卓越的為政才能與深遠影響貫穿於北宋政治、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
在政治領域,王曾展現出非凡的洞察力與果敢的決斷力。真宗朝時,面對皇帝沉迷祥瑞、大興土木之舉,他不顧個人安危,直言進諫,痛陳利弊,盡顯忠臣本色。如在玉清昭應宮修築一事上,他力陳 “五不便”,雖觸怒龍顏,卻堅守正道,為國家社稷與百姓民生髮聲。在仁宗朝,他顧命輔政,巧妙周旋於各方勢力之間,確保皇權平穩過渡。剷除丁謂一黨時,他精心謀劃,以智慧與謀略一舉扭轉朝堂局勢,為仁宗朝的清明政治奠定基礎。
用人方面,王曾獨具慧眼,秉持唯才是舉、公正無私的原則。他深知人才乃治國之本,不拘一格選拔賢能,范仲淹、包拯等諸多名臣皆得益於他的舉薦。且他舉薦人才時,從不圖回報,不搞結黨營私,默默為朝廷輸送新鮮血液,使得朝堂之上人才濟濟,為北宋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地方治理上,王曾同樣政績斐然。無論是外放應天府、青州,還是任職鄆州等地,他都心繫百姓,關注民生疾苦。輕徭薄賦,鼓勵農桑,興修水利,發展教育,一系列舉措使得當地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在青州任上,百姓自發為他畫像立祠,足見其深受百姓愛戴,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文化領域,王曾以其深厚的學養與卓越的文學才華,為北宋文化發展添磚加瓦。他的詩詞文章,如《早梅》《有物混成賦》等,氣勢恢宏,意境深遠,展現出高超的文學造詣,不僅在當時廣為流傳,為士林所稱頌,還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北宋文化的繁榮興盛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王曾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謀略家,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他謙遜有禮,不驕不躁,面對榮譽與權力,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他剛正不阿,敢於與邪惡勢力抗爭,為正義發聲,即便身處困境,也絕不妥協。他去世後所獲 “文正” 諡號,正是對他一生功績與品德的至高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