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一生從未去過岳陽樓,卻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他踏詩而來,或豪邁或婉約,是天地間第一流人物。他既是古代寒門貴子的典範,也是憂國憂民的好官楷模。政治上,他剛正敢諫,推行慶曆新政試圖革新除弊。軍事上,他採取 “屯田久守”,鞏固西北邊防。文學上,他詩詞散文俱佳,《岳陽樓記》更是傳頌千古。教育上,他重視興學育人,培養了眾多人才。品德上,他廉潔奉公,樂善好施。經濟上,他興修水利、刺激商業,促進經濟發展。他文能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是北宋六邊形全能人才。
他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范文正公——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今屬江蘇蘇州)。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謀略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
公元989年,北宋端拱二年。范仲淹生於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他出身書香世家,家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政治傳統。
范仲淹的先祖是唐朝宰相範履冰,世居邠州。他的高祖範隋,唐懿宗時渡江南下,任麗水縣丞,時逢中原兵亂,遂定居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 五代時,范仲淹的曾祖和祖父均仕吳越。他的父親範墉早年也在吳越為官。宋朝建國後,範墉追隨吳越王錢俶歸降宋朝,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這種家庭背景對范仲淹的成長和日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他的求學和仕途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然而,不幸的是,范仲淹兩歲時,他的父親範墉因病卒於任所,母親謝夫人貧困無依,只得抱著兩歲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長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宋史·范仲淹傳》記載:“仲淹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後來,范仲淹得知家世,傷感不已。他的繼父朱文翰雖然正直善良,待他如親生,可寄人籬下之感仍如影隨形,這點燃了范仲淹自立自強的決心。
公元1011年,北宋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含淚拜別母親,奔赴應天府求學。應天府書院,乃北宋四大書院之首,藏書萬卷,名師雲集,仿若知識的海洋。范仲淹置身其中,如飢似渴,不捨晝夜。他生活清苦,常以粥為食,待其冷卻凝固,劃成數塊,佐以鹹菜,便是一餐,“劃粥斷齏”自此成為佳話。《宋史·范仲淹傳》記載:“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數年寒窗生涯後,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經典的要義,有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
公元1015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以“朱說”之名參加科舉,進士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初入仕途,他便將母親接至身邊奉養,不久歸宗複姓,正式更名范仲淹,開啟了他跌宕起伏卻又波瀾壯闊的政治生涯。
初涉官場,范仲淹便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與智慧。彼時審判體制行政司法合一,司理參軍易受知州掣肘,常 “觀望風旨”。范仲淹卻特立獨行,為求審訊獨立私密,建 “範公亭”,諸多案件經其審理 “竟得其平”。面對複雜案情,他嚴謹勘驗,不放過絲毫疑點。遇有冤屈,必據理力爭,哪怕與知州激烈衝突,亦絕不退縮。由於范仲淹治獄廉平、剛正不阿,兩年後,擢升為文林郎、集慶軍節度推官。
公元1021年,北宋天禧五年。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倉監,負責淮鹽貯運轉銷。西溪瀕臨黃海,唐時李承所築海堤年久失修,海潮肆虐,倒灌農田,鹽灶毀壞,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目睹此景,范仲淹痛心疾首,毅然上書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海水為患,浸淫原隰,稼穡失收,百姓嗷嗷。若不修堤,民無寧日,鹽課亦難保障。” 同時,他呈交修復扞海堰建議書,詳述工程規劃、費用預算,提議沿常豐堰舊址內側取土修堰,兼疏浚復堆河,以暢排水。
建議一出,爭議紛至沓來。有人質疑工程耗費巨大,有人擔憂排水不暢加重內澇,更有官員斥責他越職言事。范仲淹毫不退縮,據理力爭:“我乃鹽監,百姓逃亡,鹽從何來?築堰御潮,正是分內之事!且潮患十九,潦患十一,獲多亡少,何樂不為?”其拳拳為民之心、錚錚鐵骨之態,令人動容。幸得張綸力挺,他轉奏朝廷,宋仁宗准奏,命范仲淹主修扞海堰。
公元1024年,北宋天聖二年。宋仁宗調范仲淹為興化縣令,全面負責修堰工程。工程啟動,范仲淹親赴一線,指揮四萬餘民工,頂寒風、冒雨雪,日夜奮戰。然天公不作美,潮勢洶湧,捲走二百餘名民工,工程受阻,朝廷亦生動搖。關鍵時刻,范仲淹穩如磐石,一面安撫民工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