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空如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垂垂老矣。此“蒼老”,似與“蒼松”相似,其實不似。蒼松是蒼而不老,詩人之蒼老則是老而不蒼。所幸尚有問道之心,不老之生機,遂以童子之相而顯現,扣之問之,養之育之,或可煉就不死之藥。
言:言者何也?詩人有問,童子有答。詩人之問,問道心切。童子之言,直言無偽。然能問者即是能答者,能答者亦是能問者,相雖有異,性無不同。見此性者,無須問,亦無須答。不見此性,問答皆非。
師:師者何也?《師說》雲: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何者為師?道心明,可為師。師者,明道之心也。自心明道,自心為師,自心不明,則須尋訪明師,依師所教明心之法,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是為參拜明師之真意。
採藥:採藥者何?採是心採,藥是心藥(心要)。道心不明,即是心之大病。心病須得心藥醫,善採心藥,自醫醫他,自明明他,自覺覺他,可為師也。
諸多心藥之中,唯老子所傳之“無為”與釋迦所傳之“空性”為無上之心藥、無上之法藥、無上之大藥。善採之者,善莫大焉。
上為君藥,除君藥外,亦需諸多臣藥輔之。如道家之丹道、辟穀、站樁、導引、吐納、靜坐等,如佛教之參禪、唸佛、誦經、禮拜、懺悔、放生等,總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切六度萬行,皆不離此法度也。
如何採之?信、受、奉、行。信則至誠無偽,受則全然接納,奉則恭敬承事,行則精進實踐。
有為之藥可透過有為法採之,“無為”和“空性”,乃無為法之藥,何以採之?
唯有在反觀自照中層層看破,層層放下,直到再無可破,再無可放,乃可悟入。悟者,空性無為本心之自明、自覺也。
此事至為精微,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所以須借師之如炬道眼而明鑑之,得師印證,方不失準星。
且對於細微無明之處,自察自鑑難度極大,而師有無礙慧眼,更有殊勝方便,可在恰當時間於瞬息之間精準破之。此一擊之力,勝過行者十年之功!
古人不辭辛勞,尋遍深山古剎,唯求幸遇明師,幸得正法眼藏,修行方有準則,性命方有依怙矣。
只在此山中:真師難遇,明師難逢,茫茫紅塵,層巒疊嶂,荊棘遍野,林木幽深,更兼有五毒迷霧,八苦腥風,豺狼虎豹,陷阱深淵,識路之人輕鬆可過,迷途之者步步難行。且師之羽步,神機難測,妄想強猜,畢竟徒勞。童子雖常伴師側,亦難知師之所蹤。但畢竟常伴於師,於師之所在亦非全無所知。於是抬手一指,示曰:只在此山中......
只在:有確定義,有肯定義,有確信義,有排他義。只,唯此而非他,在,確定無疑,無需有疑。
此山:此山為何山?古人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只在此山中”,此刻讀來,真是倍感絕妙。佛是一切人天之師,沒有比大覺佛陀更好的老師了。而這位老師不在他處,只在每個人自心靈山之中。
此時此刻再來細細體會童子的話,果然大有深意——
童子本無分別之心,這山,這樹,這草廬,自己,以及師尊,皆在這個當下渾然一體,本自無分。自己此刻雖然不知師之具體所在,亦無恐懼擔憂之心,因為師尊從來皆與自己同在,見與不見,亦無分別。此刻不見,見時自見。見時歡樂,不見亦無憂。於童子而言,一切都在當下自然圓滿,無欠無餘,何有可憂之處呢?
所以,客有訪師之心,童無尋師之意。師之於客,雖有遇與不遇之別,師之於童,卻無見與不見之分。
然童子之無心直言亦有無窮意蘊:只在此山中。此山非別處,就在當下,就在腳下,就在此身,就在此心,舍此身心,何處可求?
雲深不知處:滾滾紅塵,揚起的煙雲常常迷住了人們的眼。色受想行識,古人稱為五蘊,又稱為五陰,就像聚集在一起的烏雲一樣遮蔽了我們本自清明的心靈。功名利祿是烏雲,愛恨情仇是烏雲,生老病死更是濃霧一樣的烏雲。想要穿透這種種濃重深厚的烏雲,見到雲朵背後的晴空和太陽,對於缺少一雙飛翔翅膀的人類來說,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我們深陷於紅塵,迷途不知返的時候,不僅見不到自心本具的佛性,連能夠幫助我們走向覺醒的老師也是看不到的。
不過詩人此次卻是專程而來尋師問道,即使如此,也並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得償所願的。真師、明師,寥若晨星,芸芸眾生,卻如大地之土。求道難,問道難,尋師更難。遮住我們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