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空如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睛的雲霧非從外來,皆從紛飛如瀑流的妄心妄念妄想分別執著而來。因此志在修行之人,出離心、菩提心和正見都是不可或缺的。正見有待明師指路,菩提心則源自修行之願力和志向,唯出離心的生起尤為難得稀有。不再追逐紅塵中的慾望與享受,視其享受如毒藥,堅定地從色聲香味觸法中出離,是為至難之事。雲深不知處,所言正是出離心之難生,菩提心之難發,指引正見之明師難遇。此事別無他解,唯有一遍遍地叩問自心,堅定向道之心!堅定地發起自覺覺他的大願菩提心,堅定地生起從貪嗔痴慢疑中出離的決心,以堅定和誠心尋訪明師,諸種烏雲才能漸漸散去。也許在某一天你會驀然發現,原來真師、明師就在身邊,就在自心之內,從未遠離。
雪漠老師在《大手印實修偈頌》中開篇即說:吾有陀羅尼,亦名金剛心,欲得勝道果,當下即見聞。當心靈的天空裡烏雲密佈的時候,想要找到此金剛心,的確令人有“雲深不知處”之感。而當烏雲散盡之後,“月在天心正皎潔”,同樣是“當下即見聞”,又何須苦苦尋找呢?
但顯然詩人並未得見真師,滿懷希望而來,失望失落而歸。不然也就不會寫下這首名為《尋隱者不遇》的詩篇了。
不過,令人容易產生疑問的是,既然已經見到了童子,為何不靜下心來,陪著童子一起靜靜地等著師父的歸來呢?
真有決心尋師問道者,應下定決心,不見師面誓不回。既來之,則安之,既可以燒火劈柴、挑水做飯,也可以吐納導引、靜坐觀心。一日不見,一日不回,十日不見,十日不回,百日不見,百日不回,千日不見,千日不回,萬日不見,萬日不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道心堅固,真師自來。如此而行,何愁不遇?
所以,《尋隱者不遇》更像是一種暗喻,以幫助人們點破迷津,最終與自心靈山之中的真師、明師——佛(覺者)相遇、相契、相融、合一!
只是這一似在詩中實在詩外的視角,無形無相,無影無蹤,因究竟超越一切相而甚難問之,甚難遇之,甚難見之!
也許,這才是詩人訪道歸來寫下《尋隱者不遇》所要表達的深意!
聽,有人似乎在說——
“隱”者,隱而不顯者也。此真心、道體、佛性之喻也。
傅大士有言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永珍主,不逐四時凋。
此永珍之主,橫貫八方,亙絕古今,“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然而卻又“道心惟微”,無形無相,“上窮碧落下黃泉,處處茫茫皆不見”,“玄之又玄”,“諸相非相”,何能尋而遇之?
還有人似乎在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有所遇,必是偽裝。
“真命之主”既隱而不顯,故尋而不遇,此乃正理也。
然若無此尋,“隱”者終其一生畢竟無有大白之機;尋而不遇,正可迴心向內,自悟自省。返本歸根,功到之日,根塵冰消,乃見一江春水,無限生機!
詩人拄杖而行,遍遊山川,且行且歌,妙韻天成,響徹雲霄,透穿古今,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聽,那是誰的聲音正在吟詠——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