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空如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尋隱者不遇》賈島(唐)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更是詩歌發展的盛花期。
佛道文化與詩歌有著天然的親近關係,特別是融合了佛道文化核心精神的禪文化,更是將禪心詩意融為一體,在歷史上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文學與禪學,詩歌與道歌,如同大河交匯,奔湧向前,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傳播留下了一道非常獨特的風景,這道風景穿越了千年的時光,卻青春不改,芳華依然......
今天選取的這首唐代詩人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即是這條交匯奔湧的大河中一朵非常精彩的浪花。
詩的特點在於將難以言表的意蘊融入鮮活的生活場景,以簡潔的語言表達無盡的意蘊。
對於同一首詩,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賞析視角,由此所體會到的意蘊也各不相同。
有的時候,內心所感也許與詩的作者差異甚大,但對於賞析的主體來說,自己當下的所思所感才最有意義。
所以除了原作者之外,每個人都是詩的再次創作者,以詩句為緣,在自己的心中重新創造出了全新的詩意和境界。而這,正是詩的魅力之一!
對於學習過道家文化的人來說,這首詩道家文化的色彩非常濃厚。作者能寫出這樣的作品,並非沒有原由。
作者賈島為唐代詩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自號“碣石山人”,早年曾經出家為僧,法號無本。
從作者的名號即可看出,作者深受佛道文化影響,而且亦曾親自實踐過佛道文化。瞭解了作者的背景後,我們再來看這首詩,其禪機意蘊即立刻凸顯出來。
下面我們就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松下問童子:這首詩的畫面感非常強。在誦讀這首詩的時候,腦海裡就浮現出了這樣的一種場景——詩人心中仰慕佛道文化,所以不辭辛苦尋訪名山大川,希望能夠拜會世外高人,這些高人多是隱修者,或在深山古寺,或在幽林道觀,這一次好不容易經過了一番長久的舟車勞頓之後終於訪得一處訊息,聽聞在這山林古道深處,有一隱者,道風高潔,為難得難遇的良師,於是振奮精神,徒步登山,幾經曲折,終於遙遙地望見遠處松林之中有幾間草廬,遂心生歡喜,在距離草廬不遠處停了下來,整理一下衣冠,平復一下心情,以誠敬之心而近前問訊。“請問,有人嗎?晚輩賈島冒昧前來拜訪,還望前輩慈悲,准予一見。”說罷,長揖一禮,躬身而立,靜候迴音。正在等候之際,只見有一童子牽著一頭小鹿出現在了松林邊。想來是高人的弟子了。於是趨步向前問訊其師。
松下:松下者何?道法宗風,無為自然。能夠松靜自然,全然放下,則天心來複,道自來歸。松樹在道家文化中象徵意味濃厚。民間春聯上經常可見: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在古意盎然的蒼松下,向道童問詢仙師音訊,此情此景,皆為松下二字所涵括,且意味無窮。
問:所問者何?表面問其師,實則問其道。尋道、訪道、求道、問道,方可聞道、見道、修道、悟道,乃至得道、成道、證道、傳道......
問道之法,莫如自問。如唸佛是誰?自心如鍾,不扣不鳴。問,即是叩問。一邊叩問,一邊聆聽,聆聽自心深處無聲的妙音。當你在某一天突然聽懂了它時,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問,原來是多問。然而若無此問,亦無心光煥發之時。所以在尚未見道之時,就一直地叩問下去吧。沒有白走的彎路,亦沒有白下的功夫。
童子:童子者何?赤子之心,乾淨質樸,復歸此心,道即不遠。在叩問中聆聽初心,聆聽赤子之心,聆聽純淨質樸之心,久而久之,必有妙音。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復歸於嬰兒”,即是此意。已然深得道之奧妙的老子,鬚髮皆白,精神矍鑠,智慧高深,此絕非嬰兒之可比。因此赤子之心、本樸之心,並非是“道”,但得道之老子,亦定然有一顆赤子般的本樸之心,若離此心而求道,道則遠矣。所以,赤子之心是基礎,但不是全部。道非此心,亦不離此心。此是求道問道之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就不要奢談修道悟道了。所以,此是重要的築基修行,基礎牢固,方能道行致遠。
言師採藥去:童子抬頭見到了詩人,見其問訊師父所在,遂答曰師父採藥去了。這一答看似平常,實則深藏意蘊。
童子之相,尚有一意。面對“本無所住”的童子之心,相對顯出了詩人的“蒼老”之相——為世俗紅塵所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