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頁)
翱翔198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用,外匯供求能夠自動實現相對均衡。而在外匯管制下,市場機制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外匯供求不能自動恢復均衡,也不能充分利用國際分工有效配置資源。③外匯管制雖有抑制國內物價上漲的作用,但某些進口商品因徵稅較高或歧視性匯率的施行,也會導致其價格上漲而加劇通貨膨脹。④實行外匯管制有時會妨礙利用外資發展本國經濟及改善國際收支。
(二)全球外匯管制放鬆的大趨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因為金本位制能夠自動調節國際收支平衡和保證匯率趨於穩定,各國基本上不進行外匯管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為籌措戰爭經費,禁止黃金自由輸出入,限制黃金的自由兌換,外匯管制由此產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戰時實行外匯管制的國家又相繼放鬆或放棄外匯管制。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導致金本位制崩潰,不少國家(特別是一些國際收支嚴重逆差的國家)又恢復和加強了外匯管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和戰爭期間,許多國家實施戰時經濟體制,外匯管制被作為調節經濟的主要措施(據統計,1940年約有100個國家實施了外匯管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除美國等少數國家外,各國在戰後重建方面困難重重,國際收支更加惡化從而導致貨幣信用危機,不得不繼續實行外匯管制。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外匯儲備日漸豐裕,發達國家放寬了外匯管制。20世紀80年代以後,貿易自由化和貿易保護主義兩股勢力激烈抗爭,呈現出匯兌自由化與外匯管制此消彼長的複雜局面。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越來越強,所有這些都要求世界範圍內的外匯管制進一步放鬆。事實上,不僅發達國家,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外匯管制也都呈現出逐步放鬆的趨勢。
本 章 小 結
外匯有動態和靜態兩方面的含義。動態意義上的外匯是國際匯兌,是指把一個國家的貨幣兌換為另一個國家的貨幣以清算國際間債權債務的金融活動。靜態的外匯又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匯率是一種貨幣用另一種貨幣表示的價格。匯率的標價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標價法,是指以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作為標準,折算為多少單位的本國貨幣;另一種是間接標價法,是指以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作為標準,折算為多少單位的外國貨幣。
匯率制度是一國貨幣管理部門關於匯率的確定、維持、調整以及匯率管理的原則、機構等內容所作的一系列安排和規則。一般而言,匯率制度的內容至少應包括以下方面:①匯率決定的基礎;②匯率調節的方式;③匯率波動的幅度;④匯率協調管理機構。全球匯率制度經歷了由固定匯率制度向浮動匯率制度的發展過程。外匯管制是指一國政府授權國家貨幣金融管理部門對外匯收支、買賣、借貸、轉移以及國際間的結算、外匯匯率和外匯市場等實行的管制措施。實行外匯管制國家的政府,都企圖透過外匯管制達到一定的目的,如果其他方面的政策措施得以配合,財政經濟狀況不致急轉惡化,其所追求的目的一般也可部分實現。但是,與此同時也會產生一定的弊端。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越來越強,除了某些特殊的時期和特殊的區域之外,總體來看,外匯管制將趨於放鬆。
第一節 國際收支定匯價:國際借貸學說及其…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金本位制時期,各國流通的法定貨幣是金幣。由於各國貨幣含金量比較穩定,匯率的變化主要受外匯供求關係變化的影響以及“物價—現金流動機制”的制約,波動幅度很小。在這種特定的背景下,國際借貸學說(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可以很好地解釋匯率形成和變化的原因。
一、國際借貸學說的核心內容
英國經濟學家戈森(G�L�Goschen)在其《外匯理論》(1861)一書中最早提出國際借貸學說,其主要論點是:①匯率是由外匯供求決定的,而外匯的供求又是由國際借貸引起的。因此,國際借貸關係是決定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②國際間商品的進出口、勞務的輸出輸入、股票和公債的買賣、利潤以及利息和股息的支付、旅遊收支、單方面轉移、資本交易等都會產生國際借貸關係。③在國際借貸關係中,只有已經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 (流動借貸)才會影響外匯供求,而已經形成借貸關係但尚未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固定借貸,則不會影響外匯供求。④當一國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