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頁)
翱翔198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捎靡煥鶴踴醣壹萍墼�潁�淙槐3至巳嗣癖一懵實南嘍暈榷ǎ���牙肓酥苯擁奈鎦駛�『突醣夜郝蛄ζ郊郟�從車鬧皇僑嗣癖矣胍煥鶴踴醣業南嘍員潿�榭觶�刮夜��謔諧〖鄹裼牘�適諧〖鄹襝嚳擲耄�賈氯嗣癖一懵矢吖饋! !∠肟詞槔�
(二)1978~1993年:雙重匯率時期
1978年,中國開始實行對外貿易經營權下放的外貿體制改革,出現了一批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經營進出口貿易的企業。為了鼓勵出口和抑制進口,必須降低人民幣匯率。然而,非貿易匯率卻處於與貿易匯率完全相反的狀況。針對貿易和非貿易匯率存在的上述矛盾,國務院於1979年8月頒佈了《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定》,決定從1981年1月1日起實施雙重匯率制,即公佈的牌價用於非貿易專案結算,而進出口貿易的結算採用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當時公開牌價為1美元兌1�54元人民幣,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為2�80元人民幣。雙重匯率制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鼓勵出口和抑制某些進口的效應。
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由於國內物價水平的逐漸上升,人民幣的價值不斷下降,而同期美元日益堅挺,人民幣高估的現象更趨嚴重,阻礙了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正常發展。有鑑於此,我國於1985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變公開的雙重匯率為單一匯率,進出口貿易和非貿易活動的外匯收支採用相同的匯率。與此同時;基於國內通貨膨脹不斷加劇和促進出口的需要,繼續下調人民幣的匯率。由1985年1月1日的1美元兌2�8元人民幣,逐步調整至1990年11月17日的1美元兌5�22元人民幣。
第三節 與時俱進話規制:匯率制度及其發展演…
為配合承包制改革和取消財政補貼的政策,我國於1988年3月起在各地先後設立外匯調劑中心,形成了官方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匯率制度。從1991年4月9日起,對官方匯率的調整由以前大幅度、一次性調整的方式,轉為逐步緩慢調整的方式。同時,放開外匯調劑市場匯率,讓其隨市場供求狀況浮動。
(三)1994年以來: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1�1994~2005年:釘住匯率制度
為了適應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要求,以及符合IMF和關貿總協定對成員國匯率安排的規定,1994年1月1日,我國政府對外匯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該項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①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取消以前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並存的制度。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範圍,並透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②實行銀行結售匯制,人民幣在經常賬戶下實現有條件的可兌換。③建立銀行間外匯市場。為了保證結售匯制度的正常執行,使銀行間的外匯盈缺能夠及時調整, 1994年建立了以上海為中心的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各外匯指定銀行作為會員單位進入該市場解決外匯盈缺。④人民幣匯率確定方法採用供求定價法。這種方法是指在考慮以往匯率水平、各種其他匯率決定方式的基礎上,主要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係決定匯率水平。
雖然上述新的外匯體制較以往有了較大的進步;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合理,但此種體制仍然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主要表現在: 匯率形成機制仍然不健全,人民幣兌換外匯在很多方面仍受到限制,結售匯制度削弱了供求力量在匯率形成過程中的作用。2002年後,人民幣逐漸向資本專案下的有條件自由兌換過渡,但人民幣匯率仍然以釘住美元為基本匯率政策。
2�2005年至今: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形成機制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和外貿總額不斷增大,人民幣匯率問題成為國際矚目的問題,很多重要的貿易伙伴要求中國採取更為靈活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近年來,我國經常專案和資本專案雙順差持續擴大,加劇了國際收支的不平衡。為了調整經濟結構、緩解對外貿易不平衡、擴大內需、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緩和與某些國家的貿易摩擦,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成為深化金融改革的重頭戲。
2005年7月2l日,經國務院批准,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此次匯率改革,人民幣對美元一次性升值2%,人民幣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