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頁)
冷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紅高粱”在北京“紅”了
紅高粱在北京走紅,是我預料之中的。我並沒有表現出驚訝和喜悅。不過我更清楚的是,從此以後,我甭想過一天好日子了,因為我知道這條路是如履薄冰。
我認為,紅高粱什麼時候成為上市公司了,在美國也走紅了,走向全球連鎖了,那個時候,我才會興奮一下,自我放鬆一下。
當時,我已經認識到這樣一個邏輯:中國快餐要想真正獲得成功,一定要實現產業化,一定要有大資本的進入,一定要有名牌企業。
然而,這裡有個悖論:中式快餐沒有大資本進入,就不可能有產業化,也就很難有真正成功的快餐企業。可是,沒有成功的企業就不可能吸引金融家的大投入。這似乎成了一個怪圈。
如何走出這個怪圈呢?如何解決這個悖論呢?
我的思路是:先用智慧“借力打力”創出知名度,然後,回填實力,引進資本,再創美譽度。
總之,中式快餐不出奇制勝是很難有出頭之日的。
這就是我非要把紅高粱種到王府井,而且一定要在麥當勞旁邊開店的目的。我實現了這一目的。
在打造紅高粱品牌的過程中,北京晚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96年3月2日晚上,北京晚報記者張韶南遞給值班總編一篇稿子——《紅高粱種到王府井》,並給副總編建議,最好把這個文章登頭版。副總編看了這篇文章後說:“我決定把它登到頭版頭條!”
於是,3月3日,這篇文章在北京晚報頭版頭條登出來了,一下子在北京產生了很大反響。因為當時正值“兩會”期間,什麼事件能放到北京晚報——一個日發行量83萬份的知名報紙的頭版頭條呢?根據報紙1:4的傳播規律來推測,《紅高粱種到王府井》這個事件,一下子就有300多萬人知道這個資訊。
緊接著,就是北京電視臺的《北京特快》欄目——這是北京人最喜歡的電視欄目之一,率先打出了《紅高粱叫板麥當勞》的口號。
這個口號的出臺也有段故事。
王府井分店開業那天,去了幾家北京的新聞媒體。開業當天,我非常緊張,一切儀式全部從簡。雖然嘉賓很多,也來了不少知名人士,像王光美同志,世界餐飲協會會長林則普先生等。可我當時幾乎沒有“出頭露面”,由北京紅高粱公司的管理人員操辦。我實在有些害怕,我非常清楚,我面對的是世界快餐巨無霸——麥當勞。我站在餐廳裡,兩腿發虛,心跳加快,只想躲到沒人的地方鬆口氣。
誰知,記者們大有不見老總不罷休的架勢。餐廳經理找到我說,記者們有些“發火”,他們一定要採訪一下喬贏總經理。
我只好壯著膽子接受了北京電視臺《北京特快》欄目的記者採訪。
他們非常直截了當,“喬總,你在這裡開紅高粱中式快餐,目的何在?難道你不害怕全球巨無霸麥當勞嗎?你難道要叫板嗎?”
記者們的提問,一下子激發了我心中放了幾年想說的話:“你說的對,之所以在這個地方開中式快餐,就是要向麥當勞叫板,就要證明一下,你行,中式快餐也行的邏輯。”
記者們一聽到這話,也都興奮起來了。這時主持人的眼睛都發亮了:“你敢把剛才的話,對著鏡頭再說一遍嗎?”
“為什麼不敢?”我自信地回答。
“好極了!攝像準備!”
問:“你認為紅高粱憑什麼要叫板麥當勞,你的優勢是什麼?”
答:“我們不能單純地把兩個企業放到一起去比。這樣比,一個40年,是全球快餐巨無霸;而另一個才剛剛8個月,像個剛出生的孩子,這是不可比的。然而,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件事,就會得到新結論:麥當勞是美國200年文化的產物,而紅高粱是中國5000年餐飲文化的產物;另外,他的主要定位是少年兒童,而紅高粱則有全國老百姓的支援。我堅信:所謂‘叫板’,就是你行我也行!你有小朋友,我有小朋友的父母!”
“北京特快”在3月6日正式播出了這段採訪。
於是,紅高粱的生意更加火爆了。正如《市場報》頭版頭條報道的那樣:“寬麵條挑戰巨無霸,開業以來,天天爆棚。”
“河南小子有種!”
1996年2月16日開業後,正值春節期間,開始幾天生意並不太好,每天的營業額都在5000元左右,而我們預估日營業額應達萬才能保本。那幾天帖總監天天著急,甚至還抱怨,說我不聽她和王副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