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來不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艱難的中華民族解放史上出生入死、屢建奇功、叱吒風雲的人物,被撤銷國防部長之後,如今也在此掛甲歸田了。
至於這座吳家花園,傳說是300年前吳三桂的住宅。如今雖有亭臺樓閣,卻大都破損不堪;雖名曰:“花園”,卻早已荒蕪凋落,雜草叢生了。
面對此情此景,撫今憶昔,無不給人一種滄桑興廢之感。
然而,也許由於心裡另有打算,彭德懷並沒有過分沉溺於這種今非昔比的悲傷之中。在此落戶後,他高興地對警衛參謀景希珍、秘書魁英、司機趙風池及警衛班戰士說:“鋤頭一響,不愁吃穿!”這位從窮鄉僻壤走出來的元帥,彷彿又回到了他的故鄉、找到了他生命的根基。從此,他把幾乎全部的精力都花在了田園上,買了鋤頭、鐮刀、大鍬等勞動用具,帶領身邊人員開地種樹、種茶、養魚。為了便於計算畝產量,他還專門種了一分地的小麥試驗田。他要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透過自己的勞動,重新證實自己在廬山會議上時“大躍進”提出的看法,驗證各地的“衛星產量”究竟是否準確。
他把一切心思都集中在這一分地的試驗田上,經常捲起褲腳和年輕人一起去池塘挖淤泥積肥,還買了糞桶,讓警衛班的戰士聚尿積肥。由於精心管理,試驗田裡的莊稼長得密密蓬蓬。麥子快要成熟時,他成天拿著竹竿在地邊守護,收割時也特別細心,顆粒歸“筐”。“功夫不負有心人”,一過秤,90多斤。彭德懷高興地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按照這樣的收成,一畝地可產八九百斤,算我們功夫不夠,加一倍,畝產兩千斤,我看是頂到天了!”
毛澤東曾經說過:“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他還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彭德懷憑自己的“認真”精神的實地調查,又一次證實了他在廬山會議上所提意見的正確。然而,事實是無情的,儘管他用心良苦,卻無法改變廬山會議的既有結論以及由此給他所帶來的厄運。
應該說,彭德懷在吳家花園的生活還是非常輕鬆適意的。
除平時參加生產勞動外,他還堅持看書、看報、看檔案。每星期還抽出時間參加高階黨校的學習。閒暇之時,還到附近的農民家中走訪,談家常,和農民群眾交朋友。在這裡,他是群眾公認的“好村長”,誰家辦喜事,他登門祝賀;誰家有困難,他安慰救濟;誰家有病人,他去探視。他還用自己的薪金給村裡裝電燈,接自來水管,修下水道,他給了群眾關心和幫助,群眾則使他得到了充實和愉悅。在純樸憨厚的人民群眾中,他成了名副其實的普通一“農”。
他始終脫離不了和下層群眾的血肉聯絡,擺脫不了根植於他性格深處的農民情結。
這種田園牧歌式的農村生活,一直陪伴他度過了整整六個春秋。
2。3 堅決不吃“分手梨”
廬山會議之後,彭德懷元帥“毀容”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即是“毀滅自己”,在當時的政治高壓下,他被強加給許多莫須有的罪名,戴上了“野心家”、“偽君子”等髒而破的帽子。不僅政治生涯從此中斷,就連家庭生活也被推進痛苦的深淵之中。這是“難以啟齒的汙辱性的痛苦”,“造成了令人難以理解的悲劇”。
彭德懷離開中南海永福堂時,請夫人浦安修不要跟他自己到掛甲屯“吳家花園”去繼續受迫害、遭汙辱。但是,相依相伴幾十年的夫人浦安修深深明白,德懷沒有反黨反毛主席,更沒有反人民反社會主義。她是學歷史的,心裡更清楚:所謂的“當代吳三桂”之說是殘酷的無中生有。因此,她不顧彭德懷的奉勸和反對,毅然決定陪伴“掛甲元帥”來到“吳家花園”。
彭德懷對這一結果不敢抱樂觀態度,浦安修對他這一態度就更不“深知”,也不甚“清楚”。當時楊獻珍曾勸他們,無論如何,要肩並肩地堅決一起走到底,要堅信有朝一日黨和人民會如實翻開這段歷史的。
1962年,黨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甄別平反。連楊獻珍這樣和彭德懷密切相關的“重要反黨分子”都翻案了,這給彭德懷夫婦帶來了“一線希望”。
然而,希望很快便成為泡影,“給誰平反,也不能給彭德懷平反!”這是壓倒一切的調子。“彭德懷組織反黨集團反毛主席”、“彭德懷裡通外國”——這兩點誰也翻不了!這又給彭德懷夫婦造成了難以忍受的巨大痛苦,他們終於決定“分手”了。楊老堅決反對他們“取此下策”,認為這是“無用之舉”。
彭德懷回答說,他是被逼得走投無路才“取此下策”的。
浦安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