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真個是“莫言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西湖蘇小小墓據說建於宋代,後幾經毀建,《 西湖新遊記 》稱:“( 蘇小小 )墓實系偽作。蓋康熙南巡,偶向侍臣詢及蘇小小,浙江乃連夜抔土西泠橋下,一夕成墓,以備禦覽。後人不察,乃以為埋香之所,誤矣!” 埋香之所真偽莫辨,作為墓亭的六角攢尖頂亭“慕才亭”,卻是亭亭玉立,言之鑿鑿。傳說,蘇小小生前不知何故從小就養成了仰慕知識分子的良好習慣,先是於西泠橋畔與當朝宰相的公子阮鬱“結同心”,男方循例負心之後,又結識了( 並非傳說中的 )落魄書生鮑仁,欣然獻金百兩,助其上京趕考。鮑書生赴今京期間,蘇小小一病不起,最終以十九芳齡香消玉殞,咯血而死。那鮑仁,金榜題名,封為滑州( 今鎮江 )刺史,赴任途中路過杭州,驚悉厄耗,遂素衣哭墳,擇地立碑題字,建築“慕才亭”。“包人”未遂的鮑仁雖未像後來者司馬槱才仲那樣在蘇小小墓側死守,卻也有“悽語”傳世:“若不為民做主,吾將廝守墓側。”
一直都望文生意地以為所謂“慕才”者,乃立碑築亭者“慕才女蘇小小之才”之意。直到有一次因無聊而通讀了“慕才亭”石碑的碑文全文,一語驚醒夢中人,方才知今是而昨非——謹錄“慕才亭”碑文全文如下: “南齊時滑州刺史鮑仁為紀念蘇小小,根據她生前意願,曾在此築墓和建造‘慕才亭’,1966年墓及亭均被拆毀。此亭於1982年復建。蘇小小,南齊( 479…501 )錢塘(今杭州 )人,聰敏美麗,能歌善詩,雖為歌妓,但自知自愛。”很顯然,建造“慕才亭”的本意並不是為了寄託鮑仁對才女蘇小小之才的仰慕,誤矣!正相反,而是為了紀念並彰顯蘇小小“慕”知識分子之“才”的優良作風以及敢作風險投資和敷化器的獨到眼光。
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的白話碑文,遣詞造句上雖明顯具有同時代婦聯工作用語的風格,卻足以和鮑仁的“悽語”並列古今“吊蘇文”韻文類和非韻文類中的兩大極品。尤其是後者,以杭州當局2004年國慶重修蘇小小墓而引發的“妓女派”和“才女派”之論戰觀之,令人不得不由衷地欽佩80年代立碑者敏銳的政策性和高度的前瞻性。
心中有妓
重修蘇小小墓,揭開的倒是道德論戰的蓋子。幾乎一面倒都是“反蘇派”的聲音:“蘇小小作為古代色情行業、狎妓文化的代表,政府不應該一方面旗幟鮮明開展掃黃活動時,另一方面卻公開把玩古代的色情文化。”更有記者質問杭州市政府:“為婊子立牌,究竟想宣揚什麼?”
古墓麗影(2)
一小撮“親蘇派”則認為此說過於偏激,“對歷史與文化都缺少冷靜與學術的審視分析”。原因主要是:古代的妓女並不能等同於今天的妓女,再說有文化的妓女也不能等同於沒文化的妓女。在舊社會,廣大婦女普遍受到壓迫,倒是妓女這種“特殊的女性群體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追求才藝、愛情和自我的自由可能”。也就是說,在古代中國的特殊語境中,蘇小小亦邪亦正地同時具有妓女和婦解分子雙重身份。禮教吃人,也不妨反過來先咬它一口。至少,“重建蘇小小墓也就增加了西湖的歷史趣聞罷了,本身並不可能有太宏大的文化價值指義”。
用“文化”和“婦解”為蘇小小辯,與以“三陪”羞辱之,本質上都是一路。若將蘇小定性為“古代色情行業、狎妓文化的代表”,蘇小小的芳鄰秋瑾墓之墓主,恐怕就是今之恐怖分子女頭目,人肉炸彈。之所以有爭論,一方面系因缺乏想像力,另一方面卻又系想像力過於豐富之故。蘇小小其人其事只是傳說,其墳其墓更是杜撰,然而墓中無妓,奈何心中卻有妓。傳說中的事情,還是低調些好。正確對待蘇小小,猶如正確欣賞西湖。西湖之勝,素有“晴湖不如霧湖,霧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之說,將蘇小小墓修葺一新,添磚加瓦,大煞風景的程度,猶如在“月湖不如雪湖”之後又繼了“雪湖不如雪狼湖”一句。
作為“心中有妓派”的一員,我個人並不主張修墓,斷橋邊的那個所在,雖然不至於非要恢復到幹隆庚子南巡前的“半丘黃土”,至少保留芥川龍之介在世紀初的所見:“這位唐代美人的墓,原來是鋪著瓦頂抹了灰泥的毫無詩意的一個土饅頭,特別是墓的附近為了建造西泠橋,墓被弄得極其荒涼,所以更增加了淒涼之感。”但是平心而論,重修蘇小小墓對“親蘇派”來說並無太大意義,畢竟,大學擴招了,一夫一妻了,風流快活,事前事後也早就不興寫詩了。對於廣大“反蘇派”而言,此舉雖然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