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民國版成功人士標準(2)
問題:“如果我在你房屋的一面外牆上作畫,這幅畫屬於誰?”——試答:“這要視情況而論。如果你是凡高,那麼這幅畫肯定屬於我;如果你是我,那麼這幅畫肯定屬於你。”再來:“我們可以追溯使用聲音的歷史至多久遠?”——請參考在中國各電視臺頻繁播出的“國窖1573”之廣告詞。問題:“你認為日本黑幫對巴西及美國有何影響?”——蠢才,《 殺死比爾 》已出到第二集了,難道連第一集你都沒有看過嗎?
罷了,牛津大學就是“牛”,劍橋大學真夠“劍”。早知英國的大學會變態到這種地步,說不定中國的有識之士們當年一定會把“成功人士俱樂部”的標準從“娶日本老婆,請中國廚師,拿美國工資,上英國大學”及時更改為“吃英國菜,住日本房子,拿中國工資,討美國老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制服誘惑(1)
黛米·摩爾挺著個大肚子拍裸照的時候,美國的女專欄作家愛瑪·邦貝克發表評論說:這是黛米·摩爾的第二個孩子。我要重複這一點……換一種方式來說,羞怯已不再存在於她的詞彙中。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許多的男人急匆匆地出入於我們的病房。美國每一個產房上都應該掛這樣一塊牌子:“地球上最後一個羞怯的女人進入這裡!”
為了強調上述觀點,愛瑪·邦貝克還附送了這樣一個真人秀:她本人生第二胎時,和一個頭胎的年輕婦女同一個房間,“她非常羞怯,在給她作檢查時,她把頭轉向牆壁,把嘴唇都咬出血來了”。不過,分娩兩天後,“她在大廳裡走向一個男人,說:‘大夫,我要餵奶了。在你看來是否正常?’接著就脫掉了她的罩衣,一位護士把她領到她的房間裡去,告訴她,她剛才向一個管維修的男人袒露她自己。”
除了“二胎”一詞較為敏感之外,黛米·摩爾的大肚子裸照以及美國的產房文化都不是我們今天會感興趣的問題。藉助於這個美國藥引子,我想說的其實是關於制服。我相信,故事中的那個“頭胎美國產婦”之所以會在醫院大廳裡輕浮地當著那個男人脫掉了自己的罩衣,主要是因為那個男人當時肯定正穿著醫院的制服,而且,那身制服多半會是白色的。都是制服惹的禍。電影裡也經常見到壞人只要穿上一身白的,外加一個口罩,就可以在醫院裡如入無人之境地幹他們想幹的任何壞事。
當然,就邦貝克提到的那家醫院的個案而言,維修工和婦科醫護人員在制服上的區別不甚明顯,顯然屬於管理上的一個漏洞。
制服之功能,一方面用來統一和凝聚,一方面用來區別和隔絕。制服就是這樣一種最擰巴的服裝。寫過《 格調 》一書的美國學者保羅·福塞爾( Paul Fussell )在《 愛上制服 》中指出:“世人共同面對的難題就是:每個人都必須穿制服,但同時又必須拒絕穿制服,以免自己珍貴的獨特個性遭到抹殺。如果不肯穿得和別人一樣,就會遭到嘲笑,實際上也沒有人願意在公眾場合中穿得像個傻瓜或怪胎。企業主管恐怕永遠都不可能穿著顏色鮮豔的緊身褲走在路上,但是一般人因自己獨特衣著能夠吸引別人目光而暗自竊喜的心態,恐怕也永遠不會改變。”
鑑於制服的這種“擰巴性”,性學層面上的“制服誘惑”—— 一些人身上的制服如何能變成另一些人心中的誘惑——更容易使人大惑而不解。即使充分並靈活應用現成的戀物癖原理,也無法作出更有說服力的解釋,因為千奇百怪的制服比起那些被盜竊的內衣褲顯然具有更豐富的社會學意義。因此,我認為要解開這道性學難題,應該從社會學入門。
制服,又稱“工作服”或“職業裝”,所以不論有多麼擰巴,對於因制服而導致性興奮者而言,與其說“這個”人使他興奮,不如說“這個人的行業”或“這個人的工作”使他們感到很High。換言之,他們其實是酷愛工作的人,並且深信“工作著是美麗的”或“工作著是性感的”。無論出於愛還是恨,他們期待發生性行為的目標,乃是一個行業或一種工作,而不是人。他們都是最最原教旨的集體主義者,渴望把最個人化的性行為最大化為一種社會化行為。黃子華在他的“棟篤笑”裡曾把“結構性失業”解釋為“因為整個行業都沒有了而導致的失業”,參考這一解釋,“制服誘惑”其實也可以定義為“結構性性興奮”。
衣冠使人區別於禽獸,制服使人區別於他人。人穿衣,宣示對自然對動物的權力;一些人穿制服,行使對另一些人的權力。
杜拉斯專門寫過一篇《 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