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曲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革命為唯一方針。故對日本,凡可忍辱,必須至最後亡國之時,乃求最後歷史之光榮。餘決心,以退至運河沿岸魯西與徐北,與之決戰也。可能,這是近代中國“不抵抗主義”的最早源頭,也是蔣介石“不抵抗主義”的濫觴。當晚,蔣介石決定對日道歉,免除第三軍團軍團長賀耀祖的職務。
11日,日軍進攻濟南城,蔣介石日記雲:聞今又攻濟南城,昨今連命其放棄濟南,訊息終不得達也。決將總部移動至濟寧,餘自渡河北伐,暫避倭寇。以原定目標為奉張,如轉移於倭寇,則多樹敵,有背原則也。蔣介石的這一頁日記說明,他之所以決定對日軍在濟南的挑釁“不抵抗”,也有他自己的思維邏輯,這就是,堅持消滅奉系軍閥的原目標,不能多增加一個敵人。
蔣介石的決定實際上是國民黨和南京國民政府的集體決定。5月9日,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四條:1�令蔣、馮(玉祥)、閻(錫山)三總司令會商軍事機宜,繼續北伐。2�令李(宗仁)、程(潛)、白(崇禧)三總指揮,率湘鄂兩軍,迅速由京漢線進攻,在最短期間會師北京。3�令外交部,再對日本嚴重抗議。4�由國民政府致電國際聯盟,聲述日本出兵山東、殺害中國外交官及士兵民眾,炮擊濟南及其附近種種事實。《昨在首都舉行的最高聯席會議》,《中央日報》,1928年5月10日,第1張第2面。這裡,沒有一條提到要對日本的挑釁予以還擊。次日下午,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葉楚傖在上海報告中央應付方針,聲稱:“我們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先要剷除軍閥,要準備將來的抵抗,所以現在要準備體力、財力、武力,以為將來最後最大的爭鬥。”《葉楚傖報告中央對日應付方針》,《中央日報》,1928年5月11日,第2張第2面。“準備將來的抵抗”,其言外之意,當然就是“現在不抵抗”。11日,《中央日報》發表文章說:“田中義一加入張作霖、張宗昌的聯軍,多方挑釁,想要我軍雙管齊下,對軍閥和帝國主義同時攻擊,以便分散我軍的軍力。我們務必不落他們的圈套,堅持各個擊破的戰略,先完成北伐,後打倒帝國主義。”彭學沛:《民眾反日運動的方針》,《中央日報》,1928年5月11日,第1張第2面。這一段話幾乎和蔣介石同日的日記如出一口。
“不抵抗主義”到底是誰提出來的?(6)
蔣介石的日記表明,“不抵抗主義”的“智慧財產權”仍然屬於蔣介石。
【六】蔣介石的《銑電》,有耶?無耶?
關於九一八時期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洪鍅回憶說:蔣介石於8月16日,曾有一《銑電》致張學良謂: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張學良曾將這個《銑電》轉知東北各軍事負責長官,一體遵守。《九一八事變當時的張學良》,《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4頁。洪鍅當時任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秘書處機要室主任,隨同張學良在北平辦公,因此,他的回憶有相當的權威性。此外,還有另一個當事人趙鎮藩的回憶,他說:當年8月,東北軍第七旅旅長王以哲曾到北平向張學良彙報日軍情況,回來後傳達說:張副司令已經派人將情況報告了蔣介石,蔣指示暫不抵抗,準備好了再幹,一切事先外交解決。要效法印度甘地對英國非暴力不合作的辦法來應付日本,遇事要退讓,軍事上要避免衝突,外交上要採取拖延方針。他寫道:接著又接到張學良轉來的蔣介石的《銑電》(八月十六日),主要內容是:採取不抵抗政策,竭力退讓,避免衝突,千萬不要“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希轉飭遵照執行”等語。《日軍進攻北大營親歷記》,《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第4頁。趙鎮藩當時是第七旅的參謀長,北大營的守衛者。他的回憶也應該有權威性。一個洪鍅,一個趙鎮藩,兩個當事人的回憶都證明有《銑電》,則《銑電》的存在似乎不容懷疑。
當年7月,長春西北萬寶山地區的朝鮮農民因挖溝引水與中國農民發生衝突,日本以護僑為名毆打、槍殺中國農民多人。事後,日本即在朝鮮各地掀起排華風潮,同時揚言將向滿洲增派部隊。8月16日,蔣介石閱讀長春市市政籌備處的萬寶山事件調查報告時寫道:一面交涉,一面侵襲,假交涉之談判,為侵襲之掩護,其詐欺殘酷之手段,乃人類所未有之醜伎,及目的已達,乃偽讓而退。此其一步一步之螺旋而進之策略,吾已見其肺肝矣。嗚呼!天下從此多事,吾甚為民眾痛惜焉。《事略稿本》(11),第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