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水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造紙方法推廣。因為他曾被封為龍亭侯,這種紙便稱為“蔡侯紙”。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他死後在他的故鄉建立了“蔡侯墓”,傳說墓穴裡還留有一隻石臼,就是蔡倫生前舂造紙原料用的。至今這座墓還矗立在湖南耒陽縣城的蔡子湖畔。墓前的牌坊額題“蔡倫之墓”四字,是郭沫若的手書。墓的前院還有蔡侯祠,相傳是蔡倫的故宅。
蔡倫改良了造紙術以後,東漢末年又出現了一位造紙能手,名叫左伯。左伯造出的紙勾結細密,潔白光輝,色澤鮮明。
隨著紙的廣泛應用,造紙範圍的原料也擴大了。東晉用稻稈、麥稈造紙,叫“土紙”;又用藤皮造紙,叫“藤紙”或“藤角紙”;北方生長楮樹,用楮樹皮造紙,叫“楮皮紙”;南方產竹,從宋代開始用竹造紙,叫“竹紙”等等。由於造紙原料範圍的擴大,造紙工業自然也就迅速地發展。在魏晉時,已經有人用黃葉汁將紙染成黃色;南北朝時更有青、赤、綠等各種顏色的紙,十分美觀。四世紀起,四川、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地,先後成為有名的紙產地。
六世紀時,造紙技術開始傳到國外,最先傳到了朝鮮、越南和日本。公元751年(唐天寶十年),唐朝與阿拉伯發生戰爭,有不少唐兵被阿拉伯俘去。在這些士兵中有造紙工人,他們又把造紙技術傳給了阿拉伯,於是阿拉伯也設立了造紙工廠。以後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埃及與摩洛哥,也學到了我國的造紙技術。公元1150年,西班牙有了造紙工場。再後來,德國、英國、荷蘭也造起紙來了。
紙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在我國以至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是一項不可磨滅的貢獻!
十六、“龍門有靈秀”
──史學家司馬遷
潘國基
座落在陝西韓城縣芝川鎮南原上的司馬遷衣冠家和祠,猶如一座古城堡依山而築,屹立在高高的山樑上。祠裡現有碑石六十餘塊,鐫刻著歷代人們為紀念司馬遷的業績而撰寫的詩文。其中有一塊碑刻,為郭沫若寫的五言律詩:
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
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
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
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這首詩的意思是,龍門這一山清水秀的地方,培育了司馬遷這樣的人中之龍。司馬遷學問淵博,超越前代,他的文章,可算是曠世奇才。可憐天才卻遭受到不應有的酷刑,他以滿腔怨憤寫出《史記》,象長虹一樣光彩。司馬遷的功業可與孔子相比,作為傑出的歷史學家千秋萬代流芳。)
詩中推許司馬遷淵博的才學,讚頌他蒙受奇冤而發憤著述的崇高精神,謳歌司馬遷完成不朽鉅著所立下的千秋功業。悠悠往事,有多少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沒消失。唯獨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史學家,精神與日月爭輝,文字同天地共存,至今人們還在紀念他。他留給人們什麼呢?
司馬遷字子長,馮翊(pingyi平意)夏陽(今陝西韓城縣西南)人。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他出生在一個仕宦的家庭。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任漢武帝的太史令。漢代的太史令,主要掌管夫文星曆、占卜祭祀、文書記載等事情,屬於比較一般的職司。然而,司馬談博學多才,精通天文學、易學和黃老學,是一位著名的學問家。他寫過《論六家要旨》的學術論文,將古代的學術思想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並對各家的優缺點進行過評論和總結,其中對道家思想尤其推崇。司馬談崇尚道家,與當時漢武帝的“獨尊儒術”,顯然是針鋒相對,獨樹一幟。他是一位敢於堅持己見的思想家。司馬遷在這種家學的薰陶下,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司馬遷的少年時代,是在家鄉龍門度過的。龍門在韓城縣北,黃河在此地穿過流入平原。這裡有一座著名的龍門山,據說當年大禹曾在此穿山疏導黃河。所以這兒既是山清水秀,又是充滿神奇幻想的地方。司馬遷從小學過耕牧。後來,他隨父遷居長安,住在茂鄉(今陝西興平茂陵)刻苦攻讀古文。司馬遷十歲就能誦讀《左傳》、《國語》、《世本》等古籍,曾經向古文學家孔安國學過《古文尚書》,向今文學家董仲舒學過《春秋》公羊學。在這些名儒大師的指導下,他從小就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
二十歲那年,司馬遷開始他的遊歷生活,對許多歷史古蹟進行實地的考察。他南遊江、淮,到過浙江的會稽山,考察了有關禹的傳說;同時還探訪吳國、越國的舊地,蒐集有關的遺聞軼事。他渡沅水、湘水,前往九嶷山搜尋舜葬九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