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水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帶原是殷商的廢墟,所以學者認定它是商代的文字。這些甲骨片距今大約已有三千五百多年了,內容大多是商代奴隸主階級占卜的紀錄,所以又叫“卜辭”。自那以後,不斷髮現,至今已積有十萬片以上。
不過,甲骨得來是很費事的,刻字也不大方便,所以使用甲骨的時間不是很長。而且就在商代,除了甲骨外,人們還把文字刻在石頭上和青銅器上;同時又大量使用竹木,《尚書》就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所謂“冊”和“典”,即為用竹木做的書。
竹木的用法,據古籍記載是這樣:先把竹子或木板劈成狹長的小片,用刀在片的表面刮削平滑,然後用筆寫上文字。不小心寫錯了,用刀刮掉重寫,就象我們現在寫錯了字用橡皮擦掉一樣。這種寫成字的竹片叫“簡”。把一片一片的簡按文字內容的次序,用牛皮、絲繩或其它什麼繩子串連起來,叫“簡冊”。這在戰國時使用得很普遍。最近幾十年間,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南部和甘肅敦煌等地,以及解放後在湖南長沙、山東臨沂等地的漢墓中,又大批大批地發現古代的竹木簡。這在歷史或文物展覽會上我們是常常可以見到的。
可是,在簡上寫字,每個簡容納的字數是很有限的。一般一個簡一行,每行多的能寫三四十字,少的只有幾個字。所以要寫的字多了,所用的簡也必然要一大批。西漢時的東方朔有一次向武帝上奏章,共用簡三千片左右,要兩個人抬進宮去。簡攜帶起來也不方便。戰國時惠子出門,喜歡帶上書走,這些用簡編成的書,足足裝了五車。由於這個原因,人們在使用竹木簡的同時,春秋戰國開始,又用帛來寫字,叫“帛書”。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了帛書,有十二萬多字。“帛”是一種絲織品,最大的優點是輕便。但帛比竹、木的價格昂貴,一般人是用不起的。所以,它無法在民間推廣。因此,人們就要找到一種能為大多數人利用的書寫材料。於是,紙就應運而生了。
我國最早的紙是用什麼原料作成的呢?東漢的許慎在他寫的《說文解字》一書中談到“紙”字的字源時說:“紙”從系旁。這說明,早期的紙與絲有關,古人稱“赫蹏”(xī tī夕蹄)。據古籍記載,公元前12年,漢成帝后宮一個姓曹的女子生了一個兒子,引起了皇后妹妹趙昭儀(“昭儀”為妃子的稱號)的嫉妒,把她投入監獄,並派人用“赫蹏”包裹著毒藥,上面寫了迫她自殺的字。
大家知道,我國的蠶絲業發明得很早,商代以前就種桑養蠶。到西漢前期,絲織業已相當發達。那時人們用繭繅絲外,還做絲綿。做絲綿一般用病繭、次繭。方法是:先把這類繭在沸水中煮過,剝開,洗淨,再放在浸於水中的席子上捶打,直到繭衣被捶得稀爛為止。這時除了可以得到絲綿外,由於捶打,席子上還必然會有一層互相交織的亂絲沾著。這層亂絲曬乾後揭下來,就成為薄薄的絲片,壓平後便可用來寫字了。上面這種絲片,後人叫“絲綿紙”,它是做絲綿時的副產品。由於是副產品,大量生產是不可能的,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人們不得不設法去另尋一種可以大量生產的原料。這種原料,不用說,是應當最易為人們得到而又便於加工的。這樣,經過摸索、試驗,最後終於成功地發明了植物纖維紙。
這種紙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因為古籍上沒有留下記載,我們不知道。但是,上面講到的從西漢古墓中得來的“灞橋紙”,為米黃色,就是用植物纖維製造的。經反覆考證,這座墓最遲不晚於西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前87年)。因此,可以斷定,大約二千多年前我國就已有了植物纖維紙了。當然那時的製作是很粗糙和原始的。
如何把植物纖維紙從粗糙和原始變得更為精細些?這就得提到東漢時的蔡倫了。蔡倫是桂陽(今湖南耒陽)人。他於公元75年進京城洛陽皇宮當太監,後兼任“尚方令”。“尚方令”的職務就是監造和管理宮廷用品,也包括紙在內。這就使他有機會與造紙工匠進行接觸,並因此熟悉了造紙的技術。當他看到造紙的技術不夠理想時,便設法加以改良,把樹皮、麻頭、破布、破魚網等都用來造紙。這些東西不只容易得到,而且比之原始植物來也便於加工。加工的方法是:先把這些東西攪拌石灰,漚過,再放在石臼中舂,把纖維舂散,然後加水煮爛,摻和膠一類有粘性的物質,使纖維互相溶合成漿糊狀,再把漿用細廉均勻地撈出,讓它乾燥。這樣便可得到紙了。
蔡倫用這種方法造紙,造出的紙比先前的好了。他於公元105年(東漢元興元年)上奏給漢和帝,得到漢和帝的讚賞,並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