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水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山遺蹟;又在長沙憑弔屈原自沉的汨羅江。他南登廬山,在那裡實地考察了禹疏九江的故地。他到過齊魯之都,蒐集有關孔子和孟子的軼事。後來,他還遊覽豐沛、彭城等地,採訪秦漢之際的人物故事,諸如劉邦、項羽、蕭何、曹參等人的事蹟。司馬遷漫遊大江南北,足跡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他透過遊歷訪問,實地考察了名山大川,調查各地的風俗民情,蒐集許多寶貴資料,對後來《史記》的成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司馬遷回長安之後,就被任命為郎中(皇帝的近衛官),成為宮廷中的一名官員。當時,漢武帝正致力於開發我國西南地區,在現在的四川、雲南、貴州一帶,先後建立越嶲(xi西)、武都、沈黎、汶山、牂柯(zang ke)等郡。為了加強西漢對這些地區的統治,大約在公元前111年前後,司馬遷以郎中的身份,奉命出使西南,代表西漢政府對這些地區進行安撫。司馬遷透過出使西南,親自了解西南各少數民族的社會狀況,為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絡作出了貢獻。
司馬遷奉使西南迴來,得知父親病在洛陽,便立即趕赴洛陽探視。不料他見到病危的父親後,司馬談只留下“無忘吾所欲論著”的遺囑,就與世長辭了。司馬遷悲痛欲絕,表示一定要繼承父業,完成父親的遺志。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在他父親死後的第三年,正式繼任父職,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從此,他利用宮廷圖書館,蒐集大量文獻資料,為著述《史記》做了許多準備工作。
公元前104年,司馬遷以滿腔熱情,開始著述《史記》。他胸懷壯志,夜以繼日,勤奮筆耕。但是,這種平靜的著述生活,只過了短短五年,一場橫禍突然襲來,使他陷入了絕境。這就是“李陵案”的發生。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漢武帝派寵妃李夫人的長兄李廣利,與名將李陵分兵出擊匈奴。李陵率步豐五千人,出居延(今甘肅額濟納旗東)與匈奴三萬騎兵相遇,殺敵數千人。匈奴單于大驚,立即調來八萬騎兵,全力圍攻李陵。在這種情況下,李陵轉戰千里,士卒死傷無數,最後箭盡道絕,救兵又不至,終於被俘投降。李陵兵敗投降的訊息,引起朝中一片震動,大臣們都紛紛歸罪李陵。當漢武帝問司馬遷對這件事的看法時,他直言不諱,毫無顧忌地為李陵辯護。漢武帝立刻大怒,認為司馬遷有意打擊李廣利,為李陵開脫罪責。結果,司馬遷被下獄論罪。第二年,又以“誣罔主上”的罪名,將他判處死罪。根據漢代的刑法,死罪可以用錢贖罪,也可受“腐刑”(即宮刑,閹割男子生殖器的一種刑法)抵罪。司馬遷家貧,沒有錢贖罪,又得不到親友的接濟,終於受了腐劑。
司馬遷蒙受奇冤大辱,精神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他看來,一切恥辱,“腐刑極矣”!他痛不欲生,曾想自殺。但是,又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不明不白地死去,“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司馬遷壯志未酬,史著未成。當他想到“草創未就”的不朽事業,終於在冷酷現實面前,逐漸地冷靜下來。於是,這位為流俗所鄙薄的史家,“隱忍苟活”,並以古代聖賢發憤著述的事例激勵自己,用他“身殘處穢”的生命去完成那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鉅著──我國第一部紀傳史!
大約公元前91年(徵和二年),司馬遷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最後完成了《史記》的著述。這部史學名著的成書,前後大約用了十八年的時間。《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分別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組成,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史記》記載上起黃帝,下訖漢武帝天漢年間(公元前100年──前97年),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少數民族和外國曆史等內容。司馬遷的偉大歷史功績,在於他開創一種新的史學編纂方法,使紀傳體成為我國古代主要的史學體例之一。同時,司馬遷具有進步的史學思想,《史記》不但有鮮明的政治觀點,而且還表現了歷史發展的觀點。司馬遷還擴大了歷史記載的範圍,《史記》既記述中國,又載及外國,還記載社會各階層的人物,以及少數民族的歷史,使我國古代史學發生了劃時代的轉變。
關於司馬遷的卒年,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死於公元前87年前後,這樣,這位偉大的歷史學家,一生只活了五十多歲。
十七、虎豹犀象上陣
──昆陽之戰
張習孔
文叔能讀書,折節如儒生。
一戰摧大敵,頓使河宇平。
上面這首詩是明末進步思想家顧炎武為歌頌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