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七百五十七卷。《附錄》八部,十二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盈虛訊息,理之自然也。理不可見,聖人即數以觀之,而因立象以著之。
以《乾》一卦而論,積一至六、自下而上者,數也。一潛,二見,三惕厲,四躍,五飛,六亢者,理也,而象以見焉。至於互體變爻,錯綜貫串,《易》之數無不盡,《易》之理無不通,《易》之象無不該矣。《左氏》所載即古佔法,其條理可覆案也。故象也者,理之當然也,進退存亡所由決也。數也者,理之所以然也,吉凶悔吝所由生也。聖人因卜筮以示教,如是焉止矣。宋人以數言《易》,已不甚近於人事,又務欲究數之所以然,於是由卦畫推奇偶,由奇偶推《河圖》、《洛書》,由《河圖》、《洛書》演為黑白方圓、縱橫順逆,至於汗漫而不可紀,曰此作《易》之本也。及其解經,則彖義爻象又絕不本圖書立說,豈畫卦者一數,繫辭者又別一數耶?夫聖人垂訓,實教人用《易》,非教人作《易》。今不談其所以用,而但談其所以作,是《易》之一經非千萬世遵為法戒之書,而一二人密傳玄妙之書矣。經者,常也,曾是而可為常道乎?朱子以康節之學為《易》外別傳,持論至確。其作《易學啟蒙》,蓋以程子《易傳》不及象數,故兼備此義以補所闕,非專以數立教也。後人棄置《本義》而專以《啟蒙》為口實,殆倒置其本末矣。今所編錄,於推演數學者略存梗概,以備一家。其支離曼衍,不附《經》文,於《易》杳不相關者,則竟退置於術數家,明不以魏伯陽、陳摶等方外之學淆《六經》之正義也。)
卷七 經部七
○易類存目一
△《關氏易傳》·一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北魏關朗撰,唐趙蕤注”。朗字子明,河東人。蕤字大賓,梓州鹽亭人(詳見《子部·雜家類》《長短經》條)。是書《隋志》、《唐志》皆不著錄。晁公武《讀書志》謂李淑《邯鄲圖書志》始有之。《中興書目》亦載其名,雲“阮逸詮次刊正”。陳師道《後山談叢》、何薳《春渚紀聞》及邵博《聞見後錄》皆雲,阮逸嘗以偽撰之稿示蘇洵,則出自逸手,更無疑義。逸與李淑同為神宗時人,故李氏書目始有也。《吳萊集》有此書《後序》,乃據《文中子》之說力辨其真。文士好奇,未之深考耳。
△《方舟易學》·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宋李石撰。石字知幾,資陽人。陸游《老學庵筆記》載其本名知幾,後感夢兆,改名石,而以知幾為字。《宋史》不為立傳。《資川志》載其舉進士高第,紹興末以薦任太學博士,黜成都學官。乾道中再入為郎,後歷知合州、黎州、眉州,皆以論罷。終於成都轉運判官。鄧椿《畫繼》則載其少負才名,既登第,以趙逵薦任太學博士,今倅成都。蓋椿與石同時,故舉其現居之官也。是書專論互體,每卦標兩互卦之名而以爻辭證之。考漢儒說《易》,多主象佔,後孟喜、焦贛、京房流為災變,鄭玄又配以爻辰,固不免有所附會。自王弼掃滌舊文,並謂互體、卦變皆無足取,於是棄象不論。夫納甲、五行本非《易》義所重,棄之可也。若互卦及動爻之變,其說見於《繫辭》,其法著於《左傳》,歷代諸儒相承有自,概從排斥,未免偏涉玄虛。故石專闢王弼之學。其上卷詳言互體之義。下卷曰《象統》,曰《明閏》。《象統》但存一序,其說未竟。《明閏》以六十四卦分月,以明置閏之法也。朱彝尊《經義考》曰:“《方舟集》止存二卷,崑山徐秉義家藏有《易互體例》,卷首不著撰人名氏,但題門人劉伯熊編。”此本卷首有“竹垞”二字小印,豈其書後歸彝尊歟?考《書錄解題》載李石《方舟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卷,而《永樂大典》所載《左氏君子例》、《詩如例》、《詩補遺》及此書皆題曰李石《方舟集》。則是四書皆其集中所載,徐氏惟得其兩卷,故卷端無姓名耳。今《方舟集》已於《永樂大典》中裒輯成帙,此四書亦仍其舊例,併入集中,故不復重錄,而附存其目於此焉。
△《周易繫辭精義》·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舊本題“宋呂祖謙撰”。祖謙有《古周易》,已著錄。初,程子作《易傳》,不及《繫辭》。此書似集諸家之說,補其所缺,然去取未為精審。陳振孫《書錄解題》引《館閣書目》,以是書為託祖謙之名,殆必有據也。
△《東萊易說》·二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舊本題“宋呂祖謙撰”。朱彝尊《經義考》亦列其名。今勘驗其文,實呂喬年所編《麗澤論說集錄》之前二卷。書賈鈔出以售偽,非祖謙所自著也。
△《周易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