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多以未定之說編入語錄。故《二程遺書》朱子有疑,《朱子語類》又每與《四書章句集註》、《或問》相左,皆失於簡汰之故。若盛唐者,可謂能愛其師矣。
△《喬氏易俟》·十八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喬萊撰。萊字石林,寶應人。康熙己未召試博學鴻詞。官至翰林院侍讀。
是書雜採宋元后諸家《易》說,而參以己意。前列諸圖,不主陳摶《河圖》、《洛書》、先天、後天、方圓、橫直之說。於卦變亦不取虞翻以下諸家,而取來知德之反對。其解經多推求人事,參以古今之治亂得失。如謂《履卦》六三為成卦之主,而引莽、卓、安、史解“咥人之兇”。謂三百八十四爻惟《離》九四最兇,而引燕王旦、建成、元吉、高煦為證。謂《小畜》九三為小人籠絡君子,而引溫體仁、文震孟近事為說。蓋《誠齋易傳》之支流。假借牽合,或所不免,而理關法戒,終勝莊老之玄談也。於經文兼注古韻,亦得失互陳。如《觀卦》六四《象》下備引顧炎武方音之說,則非未見《音學五書》者。而《象傳》協韻仍從吳棫之舊,則棄取有不可解者矣。《經》文用王弼之本,惟解《上經》、《下經》,《繫辭》以下一概闕如。蓋宗旨主於隨爻闡義,故餘不及焉,非脫佚也。
△《讀易日鈔》·六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張烈撰。烈字武承,大興人。康熙庚戌進士。授內閣中書。己未召試博學鴻詞,改翰林院編修。歷官左春坊左贊善。是書一以朱子《本義》為宗。謂《易》者象也,言有盡,象無窮。伏羲畫為奇偶,再倍而三,因重而六,文、周逐卦系《彖》,逐畫系爻,全是假物取象,不言理,不指事,而萬事萬理畢具。
大旨在因象設事,就事陳理,猶說《易》家之不支蔓者。前有其子益孫、升孫《紀實》,雲“此稿已刪潤四十餘過,至易簀前數日,尚合《蒙引》、《通典》、《存疑》諸書,考訂‘知來’、‘藏往’二義,旋加改補”云云,則其用力亦可謂勤矣。烈之沒也,門人私諡曰志道先生。楊允長作《私諡議》一篇,冠於此書之首。昔宋儒張載之沒,門人慾為作私諡,司馬光力言其非。當時手帖,猶載《張子全書》之首。古人以禮處人,不欲妄相尊重,幹國家易名之典,其謹嚴如是。允長等未之聞乎?今錄是書而削除是議,用杜標榜之漸焉。
△《周易通論》·四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李光地撰。光地字厚菴,安溪人。康熙庚戌進士。官至大學士。諡文貞。
是書綜論《易》理,各自為篇。一卷、二捲髮明《上、下經》大旨。三卷、四卷則發明《繫辭》、《說卦》、《序卦》、《雜卦》之義。冠以《易本》、《易教》二篇,次及卦爻、象彖、時位、德應、《河圖》、《洛書》以及占筮掛扐,正變環互,無不條析其意,而推明其所以然。在宋學中可謂融會貫通,卓然成一家之說。其論《復》、《無妄》、《中孚》、《離》四卦為聖賢之心學。亦皆以訊息盈虛觀天道而修人事,與《慈湖易傳》以心言《易》者迥殊。光地作《大學古本說序》,稱於《易》之卜筮灼然無疑。蓋宗旨既明,則卮言不得而淆之矣。其學一傳為楊名時,有《周易劄記》二卷。再傳為夏宗瀾,有《易義隨記》八卷、《易卦劄記》二卷。雖遞相祖述,而其宏深簡括,則皆不及光地也。
△《周易觀彖》·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李光地撰。光地嘗奉命纂修《周易折中》,請複用朱子古本。是編乃仍用註疏本,蓋成書在前也。其《語錄》及《榕村全集》所載,頗申明《先天》諸圖。而是編則惟解《說卦傳》“天地定位”一章,附舉此義,然亦不竟其說。餘皆發明《易》理,兼證以《易》象,而數則略焉。蓋亦謂邵子之學為《易》外別傳也。其解《繫辭傳》“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句,曰“《彖辭》所取,或有直用其爻義者,或有通時宜而爻義吉凶准以為決者。故以是觀之,不中不遠。
惟其合始終以為質,故時物不能外”云云,《觀彖》之名蓋取諸此。其解九四“重剛而不中”句,不以重字為衍文。解“履霜堅冰,陰始凝也”句,不從《魏志》作“初六履霜”;解“後得主而有常”句,不從程《傳》增“利”字。解“蓋言順也”句,不以順為慎,以及“比,吉也”句、“比之匪人”句、“同人曰”句、“小利有攸往,天文也”句、“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句、“漸之進也”句、“上九鴻漸於陸”句與“地之宜”句,皆不從程《傳》、《本義》脫誤之說。惟據《漢律曆志》移“天一地二”二十字從程《傳》“能研諸侯之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