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習俗、古代禮節制度也甚為熟悉。他本人的書法、繪畫水平也相當不錯……李裡又有好得出奇的記憶力,只要他上過課的班,一班幾十個乃至上百個同學,不到幾天,他個個都能叫得出姓名。他不僅能輕鬆背得一般的古典文學散文、詩詞名篇,就是四書五經,也背得不少,甚至連孫中山的《總理遺訓》,他都能以極快的語速一背到底……這些,大概就是他與季羨林老先生一聊幾小時的原因之所在吧?
李裡學的東西多,記的東西多,在其任教的四川師範大學——這是四川師範大學對自學成才的李裡的破格錄用——開了國學課,初講課就極受歡迎。他還在星期六、星期天義務為公眾講學長達數年,就講四書五經。只要李裡講課,各系的學生和各界人士都蜂擁而至,最後口碑相傳,不僅川師大本校的師生來聽,四川大學的碩士、博士、教師也來聽,四川大學還請他去作講座,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所長也來了,要聘這位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去教研究生!近年來,全國各地請李裡講學的不僅有大專院校,還有其他機關、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等,他還被四川大學、廣西中醫學院聘為客座教授。
李裡也的確有真本事。他二十五歲前就出版《竺霞法師傳》,研究這位中國十大高僧之一的重慶羅漢寺主持。最近,他的《〈論語〉講義》又是一部弘揚中國文化的好書。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
李裡講《論語》與其他一些中國古典經典的白話翻譯版不同,這是李裡課堂講《論語》的錄音整理,再結合他平時的研究成果而寫成,因此“講義”有著十分明顯的李裡的個人學理研究和著作撰寫的特徵。
深入淺出,微言大義,這是李裡此書最突出的特徵。或許,這也本該是研究《論語》的著述應該具備的特徵。因為《論語》作為語錄體,它本身就具有深入淺出、微言大義的風格。
例如,你翻開此書,一開始就是《論語》的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那麼,對這種大白話有什麼好解讀的呢?且看李裡如何一一解來。李裡首先從文字學角度解釋“學”、“習”、“朋”、“樂”等的原意,指出人應學習且應“窮道”,應愉快交友、平和交友,應君子般地看待稱譏譭譽,並進而點出此段話的三層次,講出了《論語》的整個內容和精神——人與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天的關係,從而說出了整個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主要就是解決這三個問題:人與心,人與人,人與天。 “要達到一個和諧境界,人與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天的和諧。”他還指出《論語》開篇這三句話與《論語》最後一篇《堯曰》篇裡最後三句話是相呼應的,即“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故《論語》開篇在這三組關係,結尾在這三組關係。人與天之和諧,人與人之和諧,人與心之和諧,這三組和諧既是《論語》的核心,也是整個中國文化的核心。”
你看,李裡論得多好!他不僅能在一些初看上去並無多大意思的句子中尋繹出句中深藏之哲理內涵,而且旁徵博引,前後聯絡,把《論語》當成系統看待,當成中國文化的系統看待,條分縷析,入木三分。這當然又與李裡在國學、儒學領域中廣博而精到的學養相關。
對於像《論語》這種說理的文章,要講得生動有趣是很困難的。我們能看到的一些譯成現代白話的經典文獻,大多為就句論句、硬譯直譯之作,讀之難免味同嚼蠟。李裡此書,不僅用語口語化——這顯然是李裡希望保持平易親切的語言特徵,從而與《論語》語言風格相吻合。同時,李裡在講義中還穿插大量的傳統文化知識,如“弱冠”之由來、“四書”的淵源;講 “北辰”之星而談到古代天文,再講到“紫微宮”與“紫禁城”之由來;講“思無邪”而涉中醫《黃帝內經》“傷心”之論、《樂記》之情志論、蔡元培之美育代宗教論……無引經據典考證之枯燥繁瑣,卻於生動活潑聊天式的談話之中,又有豐富知識的有趣穿插與印證。更難得的是,如此豐富的知識,如此深廣的考證,卻如水到渠成,表現得自然親切,信手拈來而頭頭是道。
這就是李裡此書的學術風格:把純學理的深刻理論探討寓於行雲流水般的娓娓道來之中,寄寓於可讀性與趣味性之中,既不失學術的嚴謹規範,又有文學藝術的情趣興致。這顯然得力於李裡廣博的知識結構和他對先秦典籍爛熟於胸的深厚學養。
講《論語》如李裡這般,講到如此生動有趣的程度,顯然也不多見。《〈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