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講義》的出版,亦屬學術出版界之“另類”。在呼喚回歸傳統、弘揚國學的今天,李裡連同他的《〈論語〉講義》的出現,無疑是件極好的事。
林木兩千零七年春於四川大學
序三 讀《〈論語〉講義》
《論語》既是儒家經典的核心,同時也是人們認識儒家學問的敲門磚。正統的儒家經典雖然指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但是對今天的人來說,真正去碰六經,真正去研究六經的,已經很少了。所以從現實的意義來說,《論語》便成了認識儒家學問最直接也是最方便的路徑。
《論語》這部書恰如民國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所言:“《論語》者,所以教人學為君子也。”那什麼樣的人堪稱君子呢?對此,《論語》諸篇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作了闡說,但我想,最具總結性的,是《論語》煞尾一篇、煞尾一句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命,大抵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宿世之命;其二是天命。前者其實就是每個人的人生使命。每個人該是什麼,有多少功名,有多少利祿,或窮或富,這大概都是有規律的,不是單憑努力就可以得來。後者呢?後者在《中庸》裡界定得很清楚:“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即自性,人人皆具,無有高下。前一命乃不平等之命,乃千差萬別之命,後一命則可謂平等之命。為什麼說知命方能為君子呢?以知命之艱難,以知命之不易也。知命首先要知的是第一命,第一命亦可謂之差別命,於差別中,安於貧富,無怨無驕,不憂不懼,須臾不違於仁,方可謂之知命。安於差別,不為差別所動,進一步方能勘破差別,窺見平等,如是方謂之知天命。以夫子之學,年五十而知天命,是知天命之猶難知也。知天命即是知性,即是見性,即是成佛!從前以為儒家學問乃事功之學,欲###性必假佛道,今從知命君子觀之,則學儒又何嘗不能成佛作祖呢?!
佛道二家講出家修道,儒家是在家修道,是在家出家,出家修道難,在家修道乃難上難!此一門徑不離本位而見本地風光,是立地成佛的法門。諸位若看東北農民王鳳儀先生,因篤盡倫常,義赴友難,見性明道的過程,便知吾言之不虛也。
餘素孤陋寡聞,幸得一讀者推薦,始知蜀中有李裡先生,先生年十四即志於學,並著長衫,遂有長衫先生之名。今年僅而立,然其學已貫通今古,縱橫百家。丙戌歲,蒙先生不棄,應邀前來廣西中醫學院講學,十日間,先生片紙未攜,侃侃而談,如數家珍般地道出了數千年中國文化之大義。聽者皆大歡喜,嘆未曾有,餘則暗慶,上蒼悲憫,不喪斯文矣。歲末,先生又以其新著《〈論語〉講義》見示,《論語》乃餘素所喜所讀者,然鑑於其體例,時或夫子獨語,時乃師生答問,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總覺是東榔西斧之言,前後不能相接。今閱先生之文,從《學而》第一句至《堯曰》最後一句,皆能環環相扣,豁然貫通,聖人之義,昭昭然若揭,始知非聖人之言不能相接,乃以湖澤之小,故不能匯江海也。今也,先生之作將付梓,以餘之淺陋,誠不敢以序言,只因讀先生之書,欣之,喜之,不願獨享,故草此數語,以薦讀者,亦慶聖人之道有所傳也。天不喪斯文歟?天不喪斯文也!
丁亥孟春劉力紅書於南寧青山序論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序論(1)
《論語》是我國儒家經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為了使大家對經典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講《論語》之前,先談談何為經典。《說文解字》講:“經,織也。”註解《說文解字》的清代大學者段玉裁講,“經”就是織布的縱絲,大家看“經”字左邊一個絞絲旁,象徵繩子的形狀,右邊的“”表示繩子的質地,因為古代人用樹皮、樹莖搓成繩子,所以“經”的本意就是絲線、繩子一類的東西。那麼“經”又是怎麼引申為“經典”的呢?中國古代在紙張沒有發明之前,書籍都是刻在竹簡上。竹簡本身是一塊一塊的,要把它們連在一起成為一部完整的書,就必須在每一塊竹簡之間穿上繩子。每一塊竹簡都有繩子經過,所以“經”就引申為經過的意思。又因為每部竹簡做的書都有繩子經過,“經”又引申為書。先秦的書都可以稱經。到了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時只有儒家聖人修訂的書才能稱經,經就成為官方認定的具權威性的書。這以後“經”由一般意義的書發展為具有權威性的經典著作。經典的權威性除了官方的認定,更主要的還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重要價值。經典的重要價值體現在它所具有的深度、廣度與永恆性上。深度指經典有認識社會人生、把握宇宙規律的深刻性;廣度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