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博篇第22節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2)
為什麼蔣介石在“反攻大陸”問題上,知其不可為而要為之呢?當然有蔣介石倔強、固執、敢賭的秉性的影響,但更主要的是,蔣介石是一種權謀,他想透過打“反攻大陸”牌,以達到偏安孤島,維護其統治的目的。他曾向蔣經國透露過箇中玄機:只有使臺灣全民處於一種緊張狀態,才便於國民黨的統治。
首先,能穩定軍心。從對軍隊的掌握來說,蔣介石一向認為治軍要從治心開始,當時的國民黨軍隊絕大部分是從大陸來,對臺灣的環境比較陌生,思鄉、返鄉心切,如果不給予他們以“反攻回家”的幻想,軍隊就會人心渙散,造成軍隊不穩定。而蔣介石在治軍的過程中,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用口號與政治宣傳來提高部隊的戰鬥力,儘管因其軍隊的反動性,決定其收效甚微,也要這樣做。
其次,鞏固獨裁統治。從臺灣社會而言,臺灣長期在日本侵略者的統治下,抗戰勝利後,雖然對祖國有認同感、歸屬感,但是,對國民黨這樣一個大多數人從島外來的政權並非認同,尤其是蔣介石實行殘酷的獨裁,更是怨聲載道。只有創造一個“反攻大陸”的氣氛,才能分散民眾的注意力,也更能說明蔣介石對臺灣的獨裁統治是必須的、“合法的”。蔣介石到臺灣後,實行政治上的高壓政策,特務橫行,壓制各種民主思想的傳播,以“反攻防諜”名義,對任何反對他的統治的思想、人士、組織進行打壓。在“反攻”的氣氛下,臺灣一直處於準戰時狀態,人民為此而感到緊張,從而不免增加對政府的依賴感。
再次,藉機尋求國際社會的支援。可以說,蔣介石提出“反攻大陸”是在演戲,這場戲與其說是唱給老百姓看的,倒不如說,是主要演給國際社會看的,尤其是演給美國人看的。在冷戰的背景下,兩大政治軍事集團進行著殊死的鬥爭。臺灣完全依靠美國的庇護才能得以苟延殘喘。蔣介石為了繼續能在美國這顆大樹下乘涼,為了得到更多的援助,就必須唱反共的高調,作出準備打仗的姿態,才能贏得“自由世界”的同情。
評析: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魯莽和愚蠢之舉,然而,對蔣介石搞“反攻大陸”,明知沒有多大的勝算而堅持要為之的姿態,應另當別論。這是一個類似於“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謀。當年韓信公開地展示一個讓敵人覺得愚蠢或者無害的戰略行動,掩護暗渡陳倉的真實軍事行動,聲東擊西,出其不意,獲得大勝,奠定了劉邦大業的基礎。蔣介石拼命叫囂“反攻大陸”,也是聲東擊西,當然,這不是軍事上意義上的暗渡陳倉,更不能與當年韓信謀略產生的歷史影響相提並論。但在手法上有相通之處,示陽而行陰、求陰,也就是說,他要透過軍事姿態,達到政治上穩定臺灣島內政局,爭取美國的庇護,以保障偏安一隅的目的。
蔣介石的“反攻大陸”基本上是停留在口號上,沒有什麼大的動作,更沒有成什麼氣候,從軍事意義上講,“反攻大陸”的計劃破產了。但是,正是憑著“反攻大陸”的造勢,得以穩定島內,爭取外援,為臺灣經濟起飛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其政治目的達到了。
蔣介石的“反攻大陸”是以對“一箇中國的認同”為前提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持續十多年的“反攻大陸”維繫了“一箇中國的認同”感,這就在臺灣為反獨促統保留了根基。就後兩點而言,是“歪打正著”,由此說來,暮年的蔣介石仍不失為一位博弈高手。
博篇第23節 奇貨可居,待價而沽
在蔣介石那個時代,政治風雲變幻莫測,階級關係錯綜複雜,權力爭鬥你死我活,適者生存,適者“為王”,不適者“出局”,不適者“死亡”。所謂適者,實為應變能力強者。蔣介石的政治生涯雖經幾起幾落,但自攫取中央政權後,就一直掌控著權柄,在最高權力的寶座上坐了22年之久,敗逃臺灣後,居然能起死回生,在那個小天地裡稱王將又20多年。他所以能在政壇創造這樣的奇蹟,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應變有術。
蔣介石應變所踐行的是詭道,以詐成必以詐敗,這是蔣介石成為集喜劇悲劇於一身的歷史人物的一個重要原因。
奇貨可居,待價而沽,是指投機商人囤積稀有商品,等待時機獲取暴利。投機商人的經營之道被政客們引進到政治角逐場。蔣介石在自己初涉政界之時,就開始使用此法,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事例:
蔣介石是由陳其美引入革命隊伍,依靠陳步步攀高的,陳其美被人殺害後,失去了靠山,也就失去了進入高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