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了得到帝國主義的支援與援助,不惜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他不但不反封建主義,反而與封建勢力相勾結,殘酷壓迫與剝削貧苦農民,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革命精神蕩然無存。他打著“訓政”的旗號,愚弄民智、強姦民意、壓制民主、剝奪民權、不顧民生,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主精神蕩然無存。
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革命精神、民主精神被閹割、被拋棄,他所要堅持的,是三民主義中,主要是舊三民主義中的消極的因素。孫中山的理論如同任何一種革命理論一樣,經歷了一個從不成熟到比較成熟的過程,孫中山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增加新鮮內容,摒棄錯誤的、不合時宜的內容,同時,由於其自身的侷限性在舊三民主義中存在某些消極的內容。比如,在“二次革命”失敗後,在他的思想中出現的“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思想傾向;強調黨內集權,要求黨員絕對服從領袖;在國共合作過程中,他一方面強調共產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好朋友,另一方面,卻認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包含在他的民生主義中,他要“畢其功於一律”,如他的世界觀上的二元論。
蔣介石把這些消極的東西,加以堅持與放大,正如當年張聞天批評蔣介石的假三民主義時所說的,假三民主義的反動性“在於削弱與掩蓋三民主義中基本的革命精神,儲存與發展了三民主義中所包含的一些消極的與保守的因素,而使之成為不徹底的、富於妥協性的或片面三民主義的政治綱領”。
蔣介石還在三民主義中塞進了沒落、腐朽、反動的思想內容。
首先,移植封建倫理思想,使三民主義儒學化。使三民主義儒學化,戴季陶是開創者,他大力宣揚“仁愛是人類的天性”等觀點,用以反對階級鬥爭學說,反對國共合作。蔣介石強化了戴季陶儒家化的三民主義。
一是用“致良知”解讀“知難行易”。“知難行易”,是孫中山在早期革命活動時提出的,當時強調“行易”,是為了鼓舞人們革命的信心。儒家思想強調人自身的修養,提倡從人性本源出發,從自我做起。1932年,蔣介石在南京中央軍官學校作了《自述研究革命哲學經過的階段》的報告,認為,要闡明“知難行易”的道理,必須藉助於王陽明的“致良知”,他認為,孫中山不僅承襲了孔孟,與王陽明有師承關係。
其實,孫中山所說的“知難行易”,雖然藉助了中國古代的知行觀,但所表達的思想卻是全新的,在認識物件上,孫中山強調應以整個宇宙為物件,人們的正確的認識是建立在科學和哲學的理性思維的基礎上的。這與王陽明以心為物件是完全不同。他自己也知道這一點,王陽明所講的“良知”是指“良心”,而孫中山所講的“良知”是主義和方略。他之所以要用王陽明的“致良知”來解讀孫中山的“知難行易”,是要轉換命題,是要強調,“知識”的“知”難通,不必強求,你們“行”就可以了,“主義和方略”那是我們的事情,要黨員、民眾老老實實地聽從他的一套,這無疑是要黨員盲從,要民眾順從,是一種愚民的理論。
二是尊孔復古,倡導封建綱常倫理。蔣介石在他的“倫理建設”設想中認為:“政治上一切法律制度,和負政治責任者的生活行動態度,皆要合乎禮,就是合乎宜”,“政治應該由各個人對家庭,社會和國家完滿負責做起。”他把“四維”(即禮、義、廉、恥)八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看作是“做人、教人、革命與復興民族”的起點。他要求人們“重禮、尚義、明廉、知恥”,他解釋說:“‘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青青白白的辨別;‘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1943年,蔣介石出版了《中國之命運》一書,在書中竭力美化封建宗法制度和倫理思想。他說:“中國固有的人生哲學,經孔子的創導,孟子的闡揚,漢儒的訓釋,自成為崇高的體系。比之世界上任何派別的哲學實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甚至一再聲稱,中國古代就已存在民主思想,孫中山的民主思想就是來自孔孟的“民本”思想。
治篇第136節 閹割“主義”,黨魂不存(2)
孫中山的民主思想與孔孟的“民本”思想,有明顯的區別,其關節點在是對民的政治地位的認定上,孫中山的民主思想是主張“人人平等”,主權在民,權由民予。他說:“我們建立民國,主權在民,這四萬萬人民就是我們的皇帝。”而孔孟的“民本”思想,則“君臨天下”,權由君一人獨攬,根本沒有什麼平等可言,所謂“以民為本”中的“民”,也只不過是人治社會的一種“子民”思想,蔣介石用“民本”思想,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