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 其實他們把佛家、道家的東西挖了來,然後還要罵佛家、道家,所以宋代理學家的學問態度很有點不對勁,這種作法實在不大高明。 其次,他們拿心性——哲學的道理解釋“仁”
說:“仁者核之心也。”
如核桃的仁、杏仁。 同時他們又加上佛家的思想,認為萬物的果實,都是陰陽兩瓣,中間空心的,所以仁便是道體的心空境界。宋儒另一個解釋,他們說醫書上麻木就叫不仁,可見仁是講心的知覺性的,他們這樣一來,暴露了身份了,這完全是佛家的話,不過硬將光頭的和尚,拉來戴上孔子的帽子。在唐代以後講孔孟的心法,而傳承孔孟之心法者,就是
197
481論 語 別 裁
這些宋儒——理學家。漢唐之學講仁,到底講什麼?
我們勉強可以說他們講用。宋儒講的仁,則扯到哲學裡面講體。我們講了他們的缺點,也該說他們的好處,宋代及漢唐的儒家,各有所長,漢唐以來的儒家,瞭解孔子心法“仁”的用,宋儒借用佛道兩家之學,瞭解孔子心法“仁”的體。 他們都有劃時代的創見,但每家都是不同的孔子。講到體用,我們要順便提一下,拿中國唐代以後佛學原理來說,萬物只有三個理則——體、相、用。 如這茶杯,玻璃為“體”
,“相”就是它的形狀,“用”就是它的功用,即是可以盛液體的東西。 抽象的思想,也是一樣。 譬如我們現在講的,以孔子的《論語》思想為“體”
,“相”就是二十篇《論語》,我們來研究、解釋。“用”是瞭解孔子以後,該怎樣去弘揚中國文化,其“用”就在此。漢唐儒者對於仁都講用,而孔子當時講仁,也多半是針對那個時代講用。 宋儒扯到哲學裡講仁的體,從現象來探究體,不能說在見解上沒有一點進步,但可惜的也只是各執一端,閉戶稱王而已。瞭解這些資料以後,再回轉看這個“仁”。
“仁”是什麼?
中國古代“仁”字就是這樣寫:人兩足走路旁加個二,為什麼不就旁加個“一”?
“二人”是兩個人,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 有你、我、他,就有社會。 一個人沒有問題,有兩個人就發生了怎樣相處、怎樣相愛、怎樣互助的問題,就是仁。 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這是文字上的解釋。
198
裡 仁 第 四581
現在歸納起來。第一,題目的里仁。 自處於仁,里仁象徵了學問的中心在如何自處。 自心是“體”
,處於人之間就是“相”和“用”
了。 相就是人的行為,用則是發揮的作用。 所謂自處就是自立,所謂處人就是立人。 佛家的所謂“菩薩”之道,自立立人就是菩薩,這是梵文“菩堤薩埵”的譯音,譯成中文簡稱菩薩,等於中文的聖賢,名稱不同而已。 自處處人,就是仁的體用。第二,本篇孔子就講到“吾道一以貫之”
,換句話說,就是體用一貫,有體有用。 所以說仁只是行為,只講用不講體,不講內心修養,也錯了。 如果像另一派的宋儒所說,仁就是在那裡靜坐,養性談心為仁,不講究用,不能救世救人,不能立己立人,也錯了,應該體用一貫。第三,在第七《述而》裡有“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四點是孔子講學問的中心綱要。 這也是他“一貫”的道理。 但在《顏淵》篇中卻提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徹底語。 這些資料,我們要先了解,以後再研究這篇的本身,最後把結論溝通起來,大家就可以豁然貫通了。
月是故鄉明
《里仁》篇第一段:
199
681論 語 別 裁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照三家村學究的解釋就是:“孔子說,我們所住的鄉里,要擇仁人的鄉里,四周鄰居,都是仁人君子,就夠美了。”真不知道世界上哪來這許多仁人君子,對“擇不處仁,焉得知?”
他們解釋說:“我們選擇一個居住的地方,假使不住在仁裡的當中,這個人就不算有智慧的聰明人。”
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我們大家都是笨蛋!對於這種解釋,剛才批評過了,這是三家村的學究們的解釋。現在依照我們新三家村學究的解釋,“里仁為美”
意思是我們真正學問安頓的處所,要以仁為標準,達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學問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擇不處仁”
的意思是我們學問、修養,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