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文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世的因在今生成熟的果,今生的因所產生的果也有一些要到後世才顯現。
行善積德卻遭遇不幸,《金剛經》中有一段話可作為解答:“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行持善法創造出新的因緣,改變了原來的因果,所以重罪輕罰。本該在後世以更慘烈的方式體現的果報,在今生投身為人尚有取捨的自由時成熟,以後就不會再受此一報了。
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取捨要謹慎,涉及三寶之物,尤其是僧眾飲食的因果取捨更須細緻入微。
當年喇榮五明佛學院供齋,就如何處置僧眾當天未吃完的食物的問題,法王如意寶曾專門召集全學院的堪布、活佛討論。因為供齋的食物是僧團的共同財物,若處置不當會招致嚴重果報。如果把吃剩的食物倒掉,是浪費,也是不如法的。若把供齋沒吃完的食物給小動物吃,給的人和受的動物都將造作下地獄的業。同樣,把沒吃完的食物給人吃,給的人和受的人也都將造作下地獄的業。
大家查閱各種經典並經過深入討論,最後決定:供齋期間,當天沒吃完的食物應該賣掉,用所得的錢第二天再買食物供齋,如此迴圈直至終竭。
法王如意寶曾經說:有時覺得自己往生肯定沒問題,心裡為此很高興;但有時又想到小時候在洛若寺出家,大家都很疼愛他,除了每人定量分得的一份食物外,管家們常常額外給他一些吃的。因為這個原因,自己有時會害怕不能往生了;也很為當時的管家難過,他們也揹負了嚴重的果報,如今不知他們在哪裡。法王如意寶常請學院僧眾為當時的管家們唸經,加持他們早日解脫。
受到法王如意寶的影響,我對涉及三寶之物的因果取捨也非常謹慎,去寺廟講課、訪問等從不輕易吃僧團的任何食物,萬不得已要在寺廟用餐的話,也必定交給寺廟相應的錢。
佛經中有云:涉及三寶之物當中,僧團的食物因果最為嚴厲。如果有人把佛像身上的衣服、飾品等拿來自用,之後心生慚愧悔恨,再買新的衣服、飾品等裝飾佛像,並勵力懺悔,這個罪業有可能清淨。然而,居士享用僧眾的食物,或者出家人享用自己本分之外的僧團共有的食物,即使後來歸還並懺悔,此罪業也無法完全清淨。
以前,託嘎如意寶的弟子白瑪旺扎堪布在札熙寺講學時,特別強調修行人要重視取捨因果。他自己的行持就為大家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堪布一無所有,走到哪裡只隨身背一筐書。寺廟冬天開法會,僧眾燒火煮茶煮粥。一天的法會結束後,有的僧人便把未燒盡的木炭拿回自己的小屋用於取暖。白瑪旺扎堪布每次都會拿同等數量的木柴來換取已用而未燒盡的木炭。他說:“僧眾的食物自不必說,就是僧眾共有、已使用過的木炭,拿去自用,是不是要揹負果報,也很難說,還是謹慎一些為好。”
我們平時說話,哪怕是探討佛法,都應該非常小心地取捨因果。
我年輕時跟隨才旺晉美堪布學習,堪布常常說他曾經造了一個深重的惡業,為此他一直在懺悔。有時課堂上跟我們講起來,他都會後悔得直掉眼淚。
當年他在佐慶熙日森佛學院學習時,從拉薩哲蚌寺來了一位格西,口才佳,好辯論。有一天,上師格日堪布講中觀,格西進來坐在一旁聽課,態度不是很恭敬。格日堪布講課的風格不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而是慢慢講,娓娓道來。上師講到空性的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時,坐在才旺晉美堪布身邊的格西把上師的話重複了一遍,邊說邊搖頭,大不以為然。堪布為此不太高興,下課便找到格西,要跟他辯《俱舍論》。格西辯到中途出錯,一下被堪布抓到把柄。堪布得意地說:“世親菩薩和他學派的所有後來者都沒這麼說過,你這個黑皮(因為格西長得比較黑)真是信口開河!”為這一句話,才旺晉美堪布後悔不已,並且終生不再與人辯論。
四
世間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依賴各種因緣,念念生滅,沒有什麼是完全孤立、自給自足的。
瞭解無我,可以幫助我們淡化分別念,認識到傾盡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壘、堅守人我的區別和界限,不僅是痛苦的而且是徒勞的。我們因此更能理解、體諒別人,更容易與外界形成和諧的關係。
菩提心的訓練之所以可能,正是因為我們看到萬物相互依存、息息相通的事實。
每次去醫院,看見病房、走廊、大廳裡到處是人,老的、少的、生病的、陪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