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作為“糧食市場穩壓器”的東北農業也遭遇了同樣的尷尬,傳統優勢農產品大量積壓、農民增收緩慢、農業經濟效益提高不大等問題尖銳,“新東北現象”隨之誕生。
東北人開始承受改革的陣痛,部分產業工人離開原有的崗位,黑土地上生產的糧食出現了大量積壓,林業、煤炭、石油等資源開始直面“高衰”和“匱乏”整個東北地區的經濟、社會似乎陷入了一種空前的困頓狀態。
如何破解東北老工業基地遇到的這些問題,共和國一直沒有忘記,中南海始終牽掛。2002年6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到遼寧考察,針對東北的國企改革、社保、就業、資源型城市轉型等問題,給予特別的關注。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支援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援以資源開採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加強東、中、西部經濟交流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和經濟帶。隨後,黨中央、國務院的主要領導同志先後赴東北三省,深入企業、礦區、農村開展調研工作。
繼2003年1月和5月兩次赴東北考察之後,2003年8月1日,溫家寶再次來到東北,在吉林、黑龍江兩省連續考察了11家國有大型企業。街頭巷尾,人們你一句、我一句地相互議論著;千家萬戶,人們守在電視機旁,瞪大眼睛盯著總理的行跡,聽著中央的政策。這是一種長久的渴盼,他們不能不注視著這一歷史性的轉折,這涉及每一個東北人的尋常生活。8月4日,溫家寶總理在長春主持召開“振興東北”高階別會議。溫家寶明確提出:“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要把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振興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新思路、新體制、新機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新路子。”
第一部分 第69節:制衡(11)
對於溫家寶這樣一位日理萬機的領導,在8個月時間內三次視察同一地區並不多見。如果說2003年農曆除夕之夜,溫家寶和阜新煤礦工人一起過年彰顯其親民風格的話,那麼同年5月底6月初溫家寶第二次到遼寧時,“其經濟意義則已經凸顯”,而溫家寶的第三次東北之行則意味著拉開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序幕。8月4日,當“振興東北”這一關乎國運民生的決策被推向公眾時,很多媒體說,中國要打一場經濟上的“遼瀋戰役”了。
2003年9月10日和29日,國務院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分別討論透過了《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主要任務及政策措施,將把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發展成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顯、競爭力強的新型產業基地。
2003年12月,國家正式啟動“振興東北”的100個專案,總投資額為610億元。專案主要分佈在裝備製造業、原材料工業和農產品加工等東北傳統的優勢產業上。隨後,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簡稱“東北辦”)成立,規格參照西部開發領導小組。“振興東北”全面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2004年,國家出臺了包括財政、稅收、社保等四項政策,支援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全面啟動了160個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專案和高技術產業化專案,另外,東北15個採煤沉陷區的治理工程也開工建設。
東北三省,熱流湧動,中國大地,勁吹東北風,一種有形、無形的力量正在形成。東北人民已經很久沒有這樣群情振奮了。
在中央的支援和自身的改革、探索下,“東北現象”逐漸好轉,經濟開始回升,各種矛盾得到緩解,部分國有企業的改組、改制初顯生機和活力。
2006年是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3週年,各種政策效應逐步顯現。2003年、2004年和2005年,東北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分別為10。8%、12。3%和12%,比當年全國各地區加權平均增長速度分別低1。3、1。1和0。88個百分點,差距逐年縮小。3年裡,東北地區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進展,企業聯合重組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企業效率得到提高。各項統計表明,“振興東北”戰略實施3年期間,是改革開放以後東北三省綜合經濟實力提高最顯著、城鄉居民生活提高最快的時期。在東北地區發展逐漸步入快車道之時,2007年8月,《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綱領性檔案頒佈實施。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