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注重‘天時地利人和’;政治上德法並重,追求‘政通人和’;經濟上厚生利物,注重生態迴圈;思想文化上相容幷蓄,‘和’解佛學、西學等外來文化,使‘中和’審美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的準則。”《“易和哲學”論綱:社會和諧發展觀的中國哲學理念》,漆思,《江海學刊》,2006年02期。
“和”文化思想與思維方式也深刻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心態。“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和睦和美”、“和平共處”等“貴和”思想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普通百姓也以“和”為貴,信守“平和”、“和氣”、“和順”、“和美”、“和平”、“和睦”、“和諧”,乃至造反也要貫之以“義和”,從而使“和”文化思想觀念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和”鑄就了中國的文化與文明,有研究者認為:“我們中國、中國人是從哪裡來的?說到底,我們是從‘和’而來的。‘和’是中國文化傳統的精髓,‘和’構成了中國人核心價值。”《中國人從“和”而來——訪中國人民大學張立文教授》,王心竹,《光明日報》,2000年2月21日。
中國“和”文化對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社會的安定、文明風尚的養成、政德政風的淳化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直到今天,貫穿其中的精神理念仍然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和”成為處理各類體之間相互關係的重要準則。
第一部分 第16節:共和(3)|福哇小說fval。cn|
小至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企業,大到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凡是“和”的,大多都在進步、發展;反之,則退步、滯後,甚至給國家、民族和人類帶來災難。許多事實都證明,世界上大多爭執只要採取了“和”的談判協商方式,就能夠得以“和平”解決。
凡萬事萬物的產生與變化,都可以用“和”文化來化解、包容、理解。面對價值多元、矛盾複雜的當今世界,用“和”文化思維方式去解決、處理矛盾,都會得到比較圓滿的結果。
當然,中國推崇“和”文化思想理念並不是否認或不承認個體的差異以及矛盾的對抗。差異和矛盾是絕對存在的,“和文化”思想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它強調衝突的多元性和矛盾的多樣性。也正是由於矛盾和差異不斷產生,不斷變革和鬥爭,才使得各類體之間的矛盾得以化解與“中和”,這也是“和”的不斷昇華過程。“和”的核心就是“和諧相處、和而不同”——和諧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衝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
在當代世界走向全球化的程序中,在多元文明衝突與融合的背景下,中國“和”文化能夠契合“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因此,若要實現心靈、家庭、社會以及世界的安定、和諧、進步與發展,中國“和”文化是最應予以重視和發揚的文化。
進入21世紀後,中國與時俱進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中國正在謀求建立一個和諧的心靈空間、自然空間和社會空間,力求實現天地人倫的和諧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命題就是要正確認識、科學運用中國傳統的“和”文化。
“和諧發展”理念成為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人類共同意識。全球化時代精神的召喚與中國的和諧發展理念,都要求創造性地發展和利用中國的“和”文化。中國的“和”文化也有著無窮的活力與魅力,它能夠為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提供中華民族的哲學智慧,在人、自然、社會、自我等諸多關係中建構起文化橋樑,以開闢人類和諧發展的新境界。
在當今和未來的世界上,一個最為響亮、最有感召力和引導力的字就是“和”字!它的聲音將響徹全球,它的光芒將沐浴寰宇。
“共和”的淵源及嬗變
從功能效用上講,中國“和”文化的目的就是讓各種關係實現整體性的“和諧融通”,讓各種類體達到一種“共生、共存、共享、共榮”的理想狀態。這些功能、目的都離不開一個“共”字,這就涉及“和”文化的更廣泛、更深刻的問題和意義了,那就是“共和”。
在中國歷史上,“共和”的出現比“和”文化思想的萌生還要早。“共和”是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在這一年,西周的第10代君王周厲王因暴政被民眾起義趕走,周厲王出逃後,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採用共和為年號,共和紀年共持續了14年。
在周、召二公聯合執政前,亦即周厲王在位期間,由於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