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部,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八國聯軍在北京橫衝直撞,“中法戰爭”讓“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連當時中國人心目中的“小國”日本也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強迫簽訂《馬關條約》而在國內,中國相繼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戰爭烽火四處燃燒中國完全處在了內外交困的岌岌可危狀態。
面對內憂外患的國家、民族危局,從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中葉這一百多年間,中國開始了以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獨立、富強以及政治和社會的民主、共和為目標的奮鬥之路。
在19世紀40年代,外國的堅船利炮在開啟中國的大門同時,也驚醒了一批滿懷愛國熱忱和經世之志的人士。他們開始衝破傳統的“貴華夏”、“賤夷狄”的思想藩籬,拋棄虛驕自大的陳腐觀念,以新的眼光審視世界,尋求強國禦侮之道。“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逐漸成為一股社會思潮。
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政局猶如累卵。此時西學已較為廣泛地傳到中國,對中國以儒學為核心的文化產生了猛烈的衝擊。一些開明分子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又發展了“師夷制夷”的思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主張開始暢行。此時清政府的權力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一部分官紳認識到中國的新變局,主張學習西方“長技”,以自強求富,興起了旨在推動王朝中興的“洋務運動”。
由於經費不足、能源不濟、國力羸弱、政策受限等原因,“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只能是“襲其皮毛”,無論怎樣“竭蹶步趨”,也沒能讓中國富強起來。歷經中法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後,洋務運動宣告失敗。
洋務運動的失敗讓當時的“實業救國”、“技術強國”等計劃和夢想破產,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開始對中西文化的體用關係進行深刻反思。他們發覺西方的富強之本在於“通民情、參民政”,“上下同心”,因此認為中國更需要一場思想上和政治上的變革,一些先進分子進而提出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的要求。
1898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透過光緒皇帝的推動,掀起了一場資產階級政治改革的“戊戌變法”運動。“戊戌變法”希望透過政治體制的變革,讓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近代化道路。但由於變法運動觸及到了當時權力階層的根本利益,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隨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光緒皇帝被囚禁,維新派遭到捕殺。歷時僅103天的戊戌變法歸於失敗。
富有諷刺意味的是,在血腥鎮壓“戊戌變法”的兩年後,在內外壓力之下,連慈禧太后本人也意識到,不改革就沒有出路。1901年初,被八國聯軍炮火趕到西安的慈禧太后,釋出了一道變法上諭:“法令不更,錮習不破,欲求振作,當議更張”清政府試圖用“新政”來挽救其統治危機。
第一部分 第21節:共和(8)
在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同時,朝野掀起了一場“立憲運動”。1906年,清政府宣佈“預備立憲”,1908年又頒佈《欽定憲法大綱》。《欽定憲法大綱》是一個在君權問題上充滿矛盾的檔案,它將立法、行政、司法大權歸於君主,國民的權利只能來自君主的恩惠。1911年,清政府“皇族內閣”成立,騙局被徹底揭穿,“新政”、“立憲”運動破產。
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政”、“立憲”運動這些無論是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抑或暴力反抗,或者是溫和改良的救亡計劃,在中國都失去功效。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計劃和行動沒有從根本上觸及封建制度,要改變、拯救中國危狀,必須進行一場劇烈的社會變革,更迭社會制度。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針對各種救亡圖存計劃的失敗,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決心用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孫中山早年來到美國,受過西式教育,深受西方思想影響。1894年11月,在進步華僑的支援下,孫中山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創立興中會。這是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它以救國、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宗旨。
1905年8月,在興中會等多個革命組織的基礎上,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了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為綱領,隨後,孫中山又把這一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有明確政治綱領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