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2/4頁)
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國難之際,一次就搞走我國珍貴的手抄本、印本書籍和地圖三百三十三件,基本上都是十八、十九世紀的著述,其中有兵書9種,8種未印刷過,是很珍貴的手抄本兵書。再如唐寫卷子本《六韜》、太平天國的《武略》等孤本兵書,都在這一時期流落國外。面對國家危亡,戰亂不息的局面,國內有些世代藏書家,漸感祖業難保,產生了與其被毀掉,不如賣掉的想法和做法,外人趁機廉價購買。於是出現了拍賣藏書樓的現象,如我國著名藏書家陸心源的〃皕宋樓藏書〃及其他古籍和盤售歸日本巖奇氏。其中有許多宋元舊刻及明人手校精抄本。我國宋刊本《武經七書》就是這次流入日本的。
再如中國著名藏書家廣州姚鈞石的〃蒲坂藏書樓〃舊藏約四萬五千餘冊全部售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其中有三種善本兵書。當他們拍賣苦心經營的祖業的時候,心情一定不會平靜。
我們既為兵書在世界的廣泛傳播而感到自豪,又為近代兵書的大量外流而感到惋惜。我們一定要吸取近代中國的慘痛教訓,努力建設四個現代化,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科學,為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貢獻。
第六章兵書研究的現狀及展望
第一節考古發現對兵書研究的推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兵書的整理和研究得到進一步加強,受到各方面的重視。舉世矚目的成果,是考古發掘中對兵書的發現和整理,尤其是對古佚兵書的發現和整理。自1972年至1984年共有五次重要的發掘和發現。每一次發掘或發現,都有力地推動了兵書研究的深入開展。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一大批十分珍貴的竹簡兵書。這批竹簡兵書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古代書目既有著錄,現在又有傳本的,如《吳孫子》(孫武兵法)、《尉繚子》、《六韜》;二是古代書目有著錄,後來失傳的,如《齊孫子》(即《孫臏兵法》)、《地典》(《漢書·藝文志·兵書類·陰陽家》著錄《地典》六篇);三是既不見於書目著錄,又無傳本的,如《王兵》、《兵令》等論兵殘簡。這麼多兵書同時出土,在歷史上實屬罕見。它既使我們得以見到兵書的古本舊貌,又得到了成書時代的實證,尤其是了卻了是否有兩個孫子和兩部《孫子兵法》的公案,豐富了我國古代軍事學的寶庫,增添了古代軍事史的資料。
以前由於缺乏實物資料,宋明以來的一些辯偽學家否定《孫臏兵法》在歷史上的存在,判定《尉繚子》、《六韜》等兵書為偽書。這次大量兵書竹簡出土,提供了新的證據,否定了一些辯偽家的結論。在學術界迅速掀起了一個研究和介紹古代兵書的熱潮。對這次出土竹簡兵書研究貢獻最大的是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他們整理出版了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尉繚子》、《六韜》等影印本、校注本、註釋本等。為學者們研究這些竹書提供了方便。之後,相繼出版和發表了一系列研究兵書的專著和論文,如《孫武、孫臏兵法選》(空軍政治部宣傳部印行)、《孫子兵法新注》(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年版)、《孫臏兵法》(解放軍出版社1975年版)、《孫子兵法註釋》(雲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孫子兵法譯註》(遼寧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孫臏兵法校理》(中華書局1984年版)、《略談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古代兵書殘簡》(《文物》1974年4期)、《〈孫子兵法〉的作者及其時代》(《文物》1974年12期)、《銀雀山漢墓出土〈孫子兵法〉殘簡釋文》(《文物》1974年12期)、《略談臨沂漢墓竹簡〈孫子兵法〉》(《文物》1974年12期)、《孫臏和〈孫臏兵法〉雜考》(《文物》1975年3期)、《關於銀雀山簡本〈孫子〉研究的商榷--〈孫子〉著作時代和作者的重議》(《文史》第七輯)、《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王兵〉篇釋文》(《文物》1976年12期)、《銀雀山簡本〈尉繚子〉釋文(附校注)》(《文物》1977年2期)、《〈尉繚子〉初探》(《文物》1977年2期)等等。
銀雀山漢墓出土兵書,在國外也產生了巨大反映,引起了國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例如,1974年我國《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及其他兵書在銀雀山漢墓同時出土的訊息傳到日本以後,引起轟動,專家學者驚歎不已,紛紛撰寫研究論文,各種報刊連篇累牘地報道這一訊息,僅《讀賣新聞》、《朝日新聞》、《產經新聞》、《東京新聞》、《每日新聞(晚刊)》、《東京時報》這六種報刊,從1974年4月16日至5月4日這十九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