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頁)
使勁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發出這一預言的第10個年頭,預言不幸成真。
認識到日本威脅的並非李鴻章一人。在清政府內部,不僅有李鴻章這樣具有長遠眼光的務實派,也有急功近利的〃鷹派〃(其實是對洋務運動持有懷疑態度的清流派),他們認為應該先發制人——有人提出,應該率先向日本開戰,希望透過一戰解除危險。
1882年,當時清廷的清流派(洋務派的對立面)——左副都御史、34歲的張佩綸上奏〃請密定東征折〃(次年出任總理衙門大臣)建議:〃南北洋大臣簡練水師,廣造戰船;山東、臺灣治精兵,蓄鬥艦,與南北洋稱犄角;分軍巡海,閉關絕市,召使回國,責問琉球之案,駁正朝鮮之約,使日本增防耗帑,再大舉乘之,一戰定之。〃
這一大膽的計劃頗有紙上談兵的味道,遭到李鴻章的反對。李鴻章認為,日本學習西洋,其海軍裝備絕不比中方的差,況且跨海作戰,並無把握。
〃東征之事不必有,東征之志不可無。〃李鴻章的這一論斷,有韜光養晦的味道。
事實上,張佩綸還曾經主張對俄國作戰。把持中國海關的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評價他說,此人鋒芒畢露,不畏權勢,很有骨氣,是驕矜、無知和中國式的愛國主義者!
日本軍艦撞沉〃洋務運動〃(8)
張佩綸到底是無知無畏還是遠見卓識,實在不好評價。
查閱史料,他為官期間,因多次上疏批評朝政,彈劾大臣,被評價為〃得名最遠,招忌最深〃的清流黨人。僅1875…1884年間,上奏摺、奏片127件,其中彈劾大臣和直諫的達1/3。以這樣的性格和為官之道,終難在官場上〃發展下去〃。
當1882年張佩綸提出東征方案的時候,日本正在宣揚〃清國威脅論〃。這一年的7月,朝鮮漢城發生壬午兵變,起事者圍攻日本公使館,公使乘英國船隻逃回日本。日本決定對朝鮮開戰,但又忌憚清軍,自覺備戰不足。
8月1日,清政府得到朝鮮兵變的訊息之後,〃派海陸兩軍,迅赴事機〃。8月15日,參事院議長山縣有朋上奏明治天皇稱,歐洲各國距我國較遠,痛癢之感並不急迫,我之慾以力角強弱者,正在緊鄰之處。他建議,應該加緊擴大海軍。
8月25日,清軍抵達漢城。而日本也透過與朝鮮談判簽訂條約獲得了在朝鮮的駐兵權。
11月,海軍卿川村純義提出8年內造48艘軍艦的計劃,並得到天皇的批准。
1885年,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發表《脫亞論》,提出〃我們要在心中謝絕亞洲東方的惡友〃。
1886年,日軍參謀本部第二局局長小川又次到中國進行軍備調查,並於次年2月草擬出了《清國征討策案》。
1893年4月,日軍參謀長川上操六親自赴朝鮮、中國實地考察3個月。
1893年11月,勢力龐大的伊藤博文內閣因為擴充軍備遭到反對黨提出不信任案,並引發熱潮。
1894年1月福澤諭吉在報紙上撰文,建議政府大力推進對亞洲鄰國的擴張,使國內矛盾轉移。這一建議得到外相陸奧宗光的贊同。
同年5月,因爆發農民起義,朝鮮向清政府求援。正處於國內政治危機中的日本抓住了良機,內閣會議決定解散眾議院,明治天皇作出出兵朝鮮的決定。
7月12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與中國斷交。陸奧宗光說,不妨利用任何藉口,立即開始實際行動。17日,日本決定對中國開戰。
甲午戰爭在日本蓄謀已久和轉移國內矛盾的情形下,以日本聯合艦隊在豐島發動突然襲擊的形式爆發了。
7月25日,清晨,日本吉野號對中國軍艦發射了第一發炮彈。中國軍艦濟遠、廣乙號自衛還擊。運兵船高升號被日艦擊沉,1116名官名遇難。
海戰的同時,駐紮在漢城的日本陸軍偷襲駐紮在牙山的清軍。甲午戰爭從海陸兩方面全面拉開。8月1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
到8月下旬,日本集結於朝鮮的陸軍已達5萬人。9月16日,山縣有朋率領的陸軍第一軍攻打平壤,而清軍將領葉志超則連夜逃出平壤。21日,清軍繼續撤退至九連成、鳳凰城一帶,戰火迅速燒到中國境內。
日軍佔領平壤之際,黃海海面正在發生慘痛的一幕。9月17日這一天,日本聯合艦隊以〃聚殲清艦於黃海〃的計劃向北洋艦隊發動進攻。
看一下當時的力量對比:日軍方面,軍艦12艘,大炮272門,總排水量4萬多噸;清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