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頁)
使勁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件已經過去兩年的事情遂成為日本侵臺的藉口。
1874年4月4日,日本成立〃臺灣都督府〃作為侵略臺灣的機構。5月7日,日軍在臺灣南部登陸。
5月14日,清政府任命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負責處理臺灣等處海防。一時之間,多艘軍艦調往臺灣。但是,作為一個老練的官員,沈並沒有急於出戰。李鴻章也致信給他,讓其〃紮營操練,勿遽開仗啟釁〃,主張談判解決。
此後,在清軍力量佔優的情況下,中日進行了8次談判。最終在10月31日簽訂《北京專條》。日方發動此次侵略戰爭耗費共計771萬日元,而清政府最後付出50萬兩白銀約合不到80萬日元,平息了此事。
此戰是中日甲午戰前的首次交鋒,對兩國均產生極大震動,引發兩國開始在海軍力量裝備上的競賽。
日本方面獲得兩個重要的認識,一是中國的海軍力量較為強大,一是中國雖然龐大,但駕馭這個國家的清政府卻懦弱無能。根據這一情況,日本在1875提出的海軍再次擴軍計劃獲得透過,從英國進口了3艘軍艦。
在中國方面,此戰之後,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日本已經是中國的頭號敵人,應該重視海防、發展海軍。1875年5月30日,恭親王等上奏,提出建立北洋水師。當天,清政府釋出上諭:南北洋地面寬,界連數省,必須分段督辦,以專責成。著派李鴻章督辦北洋海防事宜,派沈葆楨督辦南洋事宜
這一計劃為此後的海軍發展確定了方向。
李鴻章也因為辦水師,開始修補大清朝這艘日漸破敗的大船。
要了解後來的那場甲午戰爭以及由此導致的《馬關條約》,必須要充分了解李鴻章。從一個特殊的角度看,中日在1894年的這場對決,是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的對決,也是晚清第一重臣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對決。
儘管我們的歷史課本上已經對李鴻章花費了不少筆墨,我們還是有必要重新認識一下這個晚清幹臣。
李鴻章,一介書生。1853年2月,當太平天國攻陷安徽省城的時候,正在京城翰林院當閒差的李鴻章〃投筆從戎〃,回鄉辦團練。
結果,秀才練兵,一事無成。經舉薦,入曾國藩門下做幕僚,憑藉其才華和膽識,贏得曾的賞識。
正可謂時勢造英雄。當太平天國運動給這個國家造成巨大動盪,導致半個中國綱常敗壞、無數人頭落地的時候,李鴻章迎來了其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和廣闊的舞臺。
1861年,太平軍在浙江連連大捷,直接威脅清政府的重要財政來源地上海。此時的上海已經形成十里洋場富甲天下的局面,一旦上海失陷,清政府的財政將受到嚴重威脅。此時全力圍困太平軍老巢南京的曾國藩〃無兵可分〃。而合肥人李鴻章,成為辦理淮軍以援救上海的最佳人選。
日本軍艦撞沉〃洋務運動〃(7)
李鴻章被曾國藩推薦為安徽巡撫,從此自立門戶,創辦淮軍。李鴻章透過與十里洋場的接觸,練就了與洋人打交道的本領,而飽讀詩書和久歷官場,更讓他練就了一套為官之道。從創辦淮軍到1901年去世,40年中,李鴻章堪稱官場上的不倒翁。
能在40年宦海中不倒,並應對中國3000年未有之變局,這隻能說明,李鴻章既能做事,又能做官。在中國的官場中,能做官的不敢做事不能做事,能做事的往往疏於自保,所以官場難有常青樹。但李鴻章做到了。
隨著南京在1864年被曾國藩的湘軍攻破,李鴻章很快認識到,因剿匪登上歷史舞臺的他,終生所面臨的對手,是日本,與他自己對弈的,是這個島國的首相伊藤博文。
在內戰中崛起的李鴻章,在面對外患的時候,也非無能之輩。他很快認識到,日本乃大清之大敵,於是大辦海防,苦心經營北洋水師。
李鴻章是清政府裡較早了解日本的大臣。這個時候,在李鴻章眼裡,日本是值得佩服的,更是需要提防的。早在1870年他被任命為直隸總督的時候,就已經瞭解到日本以全民運動的方式籌集鉅款興建海軍。李鴻章意識到,中國與日本應該友好相處,應該派官員常駐日本,以便阻止日本站到西方列強的一邊。
然而,此後琉球事件,讓李鴻章認識到,日本已經是中國的威脅。1874年12月,他在一份奏摺中這樣評價日本:其勢日張,其志不小。
到1885年的時候,李鴻章預言說,大約10年左右,日本富強必有可觀,此中土之遠患,而非目前之所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