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3/4頁)
使勁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本(此時日本已經把朝鮮併入本國的領土)接壤,是日本國防和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要在維護既得利益的基礎上,繼續擴張在這塊土地上的勢力。
在控制東北的方式上,日本選擇了培養中國本土軍閥這一方式。張作霖,成為日本在東北的〃合作伙伴〃。
張作霖綠林出身,在大混亂時代的夾縫中發展壯大,並有問鼎中央政權的野心。在日俄戰爭時期,張作霖就曾與日本沆瀣一氣,得到日方的賞識。在日本的扶植下,張作霖成為割據東北的一大軍閥。
1922年6月,張作霖宣佈〃東北三省自治〃,不受北京政府制約。對於極力在東北擴張的日本而言,這是一個不錯的機會。日本表示,政府對張作霖儘可能予以援助。
日本對張作霖的支援,首先表現在軍火援助方面。張作霖用數百萬元從日本購得槍支彈藥和大炮,還接受了日本援助建設兵工廠。
日本對東北的控制到1931年〃炮製〃出一個〃滿洲國〃達到了頂峰。
扶持張作霖以及打造〃滿洲國〃,是日本在一戰後一段時期內侵略中國的重要舉措。與清末時期和後來的全面侵華時期的那種大舉進軍的策略不同,這一時期,日本主要透過傀儡政權,攫取經濟利益。
之所以採取這種方式,主要是由於中國國內民族主義的高漲和其他列強的牽制。
所謂其他列強的牽制,是指美國確立的〃華盛頓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在亞洲的猖獗勢頭。
1921年,美國邀請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和中國等9國代表到華盛頓開會。會議主要討論限制軍備和太平洋、遠東問題,實際上是美國意圖限制日本在亞洲的崛起,並拆散在一戰期間建立起來的英日同盟。此次會議,打破了日本在中國利益獨大的局面,美國在遏制日本方面取得了勝利。
華盛頓會議使日本在外交上遭到孤立,促進了日本對華政策的調整。1924年6月,日本新任外相宣佈對華〃四項原則〃:不干涉中國內政,合理地維護其在華合理利益;同情中國的現狀;中日共存共榮,經濟合作。
19世紀20年代初期,也就是日本調整對華政策的同時,軍閥混戰的中國正在醞釀〃質變〃——從割據到統一成為趨勢。清政府倒臺已經超過10年了,這些艱難的歲月裡,內憂外患並沒有比過去減少,相反,由於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權力更迭,這個以革命的名義甦醒的民族必然重新拿起革命的武器,解決革命〃不徹底〃留下的後遺症。
動盪醞釀和平,分裂醞釀統一。歷史上的中國一直在動盪分裂與和平統一的過程中交替。誰能在動盪之中順應統一的潮流,並建立起一支順乎民意的軍隊,就等於抓住了時代的主要矛盾。混亂總是變革的土壤,作為政治變革的〃革命〃在中國總是不缺乏潛在力量。正在北京政權上演權力更迭的遊戲時候,南方的廣州已經成為革命的搖籃。
被譽為中國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先驅的孫中山,這個時候聲望和革命事業已經走進尾聲,但也就在這個時候,他才找到革命的出路:建立一支革命隊伍,以武力統一中國;創造了一種超越當初民族革命〃驅除韃虜〃口號的精神力量——三民主義;尋找外援,在發現日本不是理想的合作伙伴之後,採取了〃聯俄容共〃的政策。
出兵阻撓北伐,妨礙中國統
在俄國顧問的幫助下,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蔣介石被任命為校長。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患癌症去世,但這並沒有阻礙武力統一中國的腳步。這場偉大的統一戰爭,史稱北伐戰爭。
孫中山離去後,汪精衛和蔣介石成為革命運動中的關鍵人物。革命政府接下來對廣州的武裝進行了改組,建立了5個軍,其中來自〃黨軍〃的第一軍由蔣介石指揮。
1925年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宣告成立。
1926年3月,以〃中山艦事件〃為標誌,蔣介石發起清黨運動。
4月16日,國民黨政治會議和軍事委員會決定計劃北伐。
7月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
國民革命軍的出征,宣告了中國走上又一個轉折點,十幾年前的那場導致清政府土崩瓦解的革命,有太多的歷史任務等待這支新興的力量來完成。由於北伐提出反對帝國主義和打倒軍閥統一全國的目標,並能調動群眾,戰爭勢如破竹。僅用兩年時間,革命軍便抵達山東。
按照這種速度,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到來。但是,當北伐軍接近日本在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