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竭。13年大旱蝗,上蔡地裂,洛陽地震,鬥米千錢,人相食。14年二月起大飢疫,夏大蝗,飛蝗食小麥如割。15年懷慶地震,九月開封黃河決”
《豫變紀略》還抄錄了呂維祺給朝廷奏摺的全文。呂氏曾任兵部尚書,退休在家,目擊河南災情嚴重、不吐不快。奏疏寫於崇禎七年,字字瀝血,不忍卒讀。
黃來福的目光停留在了電腦上,歷史上,創造了燦爛文明,但又飽經苦難摧殘的大明朝並沒有捱過1644年,雖然幾年後災難便逐步緩解並最終恢復正常,土豆和紅薯等高產農作物也很快得到推廣。自己的到來能改變大明朝的命運嗎?
※※※
“金秋十月,碩果飄香。10月29日,記者從五寨縣有關部門獲悉,五寨縣秋收工作即將告捷,實現糧食生產連續4年大豐收,預計今年糧食總產可達2。2億斤,較上年新增糧食5100萬斤,同比增長30。4%,創歷史最高水平”
黃來福目光停在後世五寨縣的一則報道中,慢慢的,他有了決定,就是在五寨堡優先發展農業,反正後世的五寨縣也是農業大縣。
雖說黃來福電腦中近現代工商科技資料很多,但聯絡到目前自己的實力情況和當時所處環境,黃來福還是決定先發展農業,這是自己目前條件所可以做的,五寨堡本來就以屯田為主。工商業當然也要發展,不過等到五寨堡軍將們豐衣足食有了錢糧後再說。
優先以農為主,這是黃來福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
未來的大明朝幾十年內都將陷於小冰河時期,災害頻繁,糧食產量嚴重不足,經營農業可以說在未來幾十年都非常有光明的前景,不愁沒有市場。自己到時如果能解決五寨堡軍戶們吃飯問題的話,再以點帶面,解決或是減緩大明朝糧食不足的問題,將是名利雙收的結果。
況且,黃來福認為,在農業不穩定的時候,大力發展商業,並不會帶來什麼好結果,這方面,大明朝已經得到了深刻的教訓。
大明朝末期,商業極度發達,特別是萬曆、天啟、崇禎三朝時,海外貿易龐大,致使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不完全統計,明朝末期從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高達五億兩以上。
只是如此多的白銀大量湧入,卻不可避免地導致了通貨膨脹,各種商品的價格飛漲,糧價更是隨之飛漲,貧富二極越發嚴重,造成了許多問題。
農業不穩定,糧食產量不足時,商業貿易的繁華,還會導致另一個問題。比如大明的產糧中心,江南一帶的民眾看到商業的好處,覺得種糧不划算,便將大片的田畝用於經濟作物的種植,使糧食產量更是進一步下降,這就是所謂稻桑之類的爭議。
本來大明朝北方几十年都陷於小冰河時期,糧食已經嚴重不足了,加上南方的糧食產量又年年下降,導致大明朝的糧食更為匱乏,糧價更是節節攀升,糧價飛漲又帶動所有物品上漲,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加劇了社會矛盾。
這就是典型的無農不穩。
農業不穩,百姓沒有糧食,再繁華的商業也是無根的浮萍,風一吹就倒。所以說,在古代那極低的糧食生產力面前,加上災害頻繁,落後的交通。中國幾千年的“重農抑商”政策不是沒有道理的。
大明朝後期商業再發達,也拯救不了因農業崩潰而帶來的社會崩潰,反火上澆油似的增加了不少不穩定的因素。
況且,還有一點,明末的商業發達,白銀的大量流入,並沒有給國家財政帶來什麼好處。國家的財政,依然拮据。因為這其中的貿易紅利,基本上都給那些大商賈和文人官員們瓜分了。小民和政府,反是通貨膨脹的受害者。
一方面,大明的立國本是以一個以中小地主及自耕農為主的社會,在財政收入上,向來以一個簡樸的小農社會為參照物。這種從小農社會出發而制定的各種制度,包括財政制度,很難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官員們普遍沒有應付各種環境變化的能力。
這些文人官員對於民間經濟的發展或衰退,往往感到隔膜,兩眼一摸黑,無從下手。更不要說面對商業社會那各種複雜的變化了。自然,國家的稅收和預算也就不能隨之而增加或減縮了。大明朝很多官員根本意識不到社會商業財富的變化,根本沒有在商業方面增稅加稅的概念,只會慣性地盯在可憐的農民身上。
另一方面,在大明朝後期,整個國家經濟重心已經向工商業轉移,而此時,文官集團已經和商賈們相互勾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文官集團就是商賈的代言人,他們瓜分了大量的商業貿易紅利,如果朝廷和皇帝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