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半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10'
198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三大全面、系統地闡明瞭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總體設想。中共十三大勾畫了改革藍圖,提出要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並對政治體制改革的緊迫性、目的、物件、原則、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等內容作了全面闡述。
中共十三大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的主要思想是:
1.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
大會認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在黨的領導下和社會主義制度下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更切實的民主。
2.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
大會規定,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興利除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律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的近期目標是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內對外開放,建立有利於提高效率、增強活力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領導體制。
3.政治體制改革的原則。
大會指出,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上層建築的一次深刻變革。這種變革既無經驗,又無現成的模式可循,只能遵循黨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充分考慮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點,科學地設計改革的內容、方法和步驟。
4.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
大會強調,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不是改變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透過消除具體制度上存在的弊端,使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政治體制改革不是削弱和取消黨的領導,而是更好地改善和加強黨的領導。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人口眾多的國度裡,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安定團結和穩定發展。
中共十三大將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分為“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這表明,中共領導人已經充分估計到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在中共十三大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指導下,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邁入了一個新時期。
這一階段,在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踐方面進行的主要工作有:1987年全國人大透過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邁出了基層民主實踐的一大步;1988年,“以轉變政府管理職能為關鍵”的政府機構改革啟動,並開始起草《國家公務員條例》,同時開始進行黨政分開的嘗試;1989年,全國人大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使依法行政的法治意識開始形成。在這一時期,我國在加強人大立法權與監督權、改進選舉制度、建立社會協商與對話機制等多方面都有所建樹。
這一時期,在中共中央的帶領下,全國掀起了探索政治體制改革的熱潮,政治體制改革成為當時學術界、宣傳理論界探討、研究、宣傳的最熱點問題。有關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文章、研究報告、宣傳輔導材料如隆冬的雪花一般,鋪天蓋地飛來,全國人民對政治體制改革表現出的熱情是人們始料未及的。
第三階段,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調整期,時間大約是從1989下半年到1996年。
一九八八年﹐由於多年積累的因素,國內物價開始出現大面積、高速度、大幅度上漲。後來人們在對這一時期進行總結的時候認為,當時的領導層對這一情況的嚴重性顯然估計不足,因為就在這同時,政府還準備加快物價改革步伐﹐並開始公開宣傳物價改革,宣傳放開物價。這些引起了人們的恐慌,從這一年的下半年開始,國內發生了擠兌和搶購風潮,並且愈演愈烈。擠兌和搶購,造成了儲蓄的大幅度下降、物價更快地上漲,人民幣大幅貶值,政府不得不多發票子。一場嚴重的通貨膨脹由此而引發。通貨膨脹對人民生活帶來損害,造成人心不穩、社會不穩和政治不穩,再加上不斷有“官倒”等腐敗現象曝光,人民的不滿變為激憤。在諸如此類的諸多原因的促成下,1989年春夏之交,中國國內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政治風波,中國社會陷入建國以來僅次於“特殊時期”時期的混亂狀態。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1989年的國際局勢。這一年,蘇聯和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發生了嚴重的社會政治動盪,在後來的兩、三年時間中,這些國家執政多年的共產黨一個接著一個、爭先恐後地下臺,實行了多年的以共產黨一黨執政和計劃經濟為標誌的社會主義制度也相繼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