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 (第2/4頁)
管他三七二十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雖然接收了固原鎮的邊軍,但精銳並不多,因為喬行簡離任時帶走了一批精銳能戰的邊軍,而從京師西返的番上邊軍因缺糧譁變而逃亡了不少,再是途經山西被宣大山西總督王鑑川藉口皇命而截留收編了不少,又在與流民軍的作戰中打散了不少,還有轉而投流民軍的邊軍士兵也不少,而到達陝西的番上邊軍也被延綏方面藉機收編了不少,最終能返回固原、寧夏、甘肅三鎮的番上邊軍已不足兩萬。
延綏方面,張宸極雖然是文官,卻也頗具一些練兵才能,杜文煥、曹文詔又是起於行伍的宿將,而延綏鎮原本一缺精銳,二缺操練的邊軍,經過追剿流民軍的實戰,比起數月前陝西流民軍亂事初萌之時,其戰鬥力也已經漲了一大截,現在又透過收編西返的番上邊軍精壯,充實為軍隊核心骨幹,延綏鎮邊軍的戰鬥力已經今非昔比,遠非流民軍初起時那種無精銳可用的狀況。
因此若非狄黑搶佔了先機,又精熟軍務,把個隴山防線北端穩守得如鐵桶一般,固原、蕭關可不一定能扛住延綏鎮軍的攻勢。
至於隴山中段和南段關隘要地,以回回鄉兵為骨幹的幾個步兵軍團陸續換防完畢。以回回鄉兵之驍悍善戰憑險固守,亦非延綏鎮軍或者關中殘餘的流民軍所能撼動。
鑑於河隴方面防線穩固,無論是雷瑾的都督幕府,還是張宸極、杜文煥、曹文詔三人組成的延綏鎮小集團,再一直為此血拚到底就不符合雙方目前的利益了。
對於河隴和延綏兩方面而言,眼下都須要一段時間來緩衝,首要任務顯然都是“安內”,整頓軍馬,治理民政,鞏固地盤之類,因此雙方對平涼一帶的爭奪,也就暫時陷入了奇怪的僵持對峙狀態。
隨著隴山防線的鞏固,與延綏方面進入僵持對峙,雷瑾緊繃了好一陣子的心絃總算可以放鬆一點了。
自從回到了武威,雷瑾就一直陷入軍政事務的包圍,他還要一邊注意河隴周邊情勢的變動,一邊時刻關注帝國大勢的變化。
帝國的形勢在入秋一段時間,也未有根本的改觀,似乎仍然在向著傾頹的危險境地一點點地滑過去。
各股流民軍在河南、湖廣、貴州、四川間風馳電掣,似乎已經取得一定優勢,前往圍剿的官軍雖然人多,戰鬥力可實在不怎麼樣,老是被流民軍牽著鼻子玩個半死,再打個落花流水,敗退而逃;
至於主要在北直隸活動的流民軍雖則被擋在了京畿以南,但仍然在北直隸、豫北一帶的大地上縱橫馳騁,攻城佔地。那帝國公爵喬行簡倒是老成持重,只是閉營不戰,竟日的操練軍馬,以至於不少臺諫官的劾章如雪片般飛往宣府行在,難能可貴的是皇帝這時對諫官們的劾章一律留中不發,倒讓有識之士讚頌起皇上的“英明”來。只有雷瑾知道其中只怕並非皇上英明之故。
山東的白蓮教倒是吃了幾個敗仗,功封二等伯武寧伯雷頊和遼東巡撫熊紳兩人統領的六萬精卒已經打通了運河沿線,漕糧北上京師的路線總算可以確保暢通,不過比起雷霆精騎以往的無敵威名來說,這樣的戰績似乎有些名不副實,雷瑾剛收到這訊息時,甚至有點懷疑自己的兄長是不是有那麼點要養寇自重的意思。不過,在綜合了雪隼堂的諜報之後,雷瑾確信山東白蓮教徐鴻儒部覆亡的敗局已定,山東局面將在幾個月後平息下來。
對數千裡之外的帝國中原形勢雷瑾雖然非常關注,卻不能參與其中,起到什麼直接作用,也只能袖手旁觀。
所以他還是主要專注於河隴的軍政事務,現在與延綏方面的緊張情勢又稍見緩和,終於可以把一些繁瑣的事務甩給幕府的一干幕僚,騰出時間巡視一番河隴了。
與雷瑾一起巡視河隴的隨同人員計有內記室綠痕、紫綃等,秘諜部馬錦,幕府則是相關的幾個幕僚、參贊、參事,其中包括了剛從帝國南方調回河隴不久的幕府參軍獨孤嶽,還有河西雷門的三個長老,回回馬家兩個支脈的當家人。自然也少不了護衛親軍節度明石羽和一干護衛隨行扈衛。
而這一次巡視的重點,除了巡視各地的委派官吏和本地官吏治民理政的情況之外,實際上主要的重點之一就是巡視掌握在雷瑾手中的灌溉農莊、屬於雷氏各支系的灌溉農莊、回回馬家的灌溉農莊以及若干河隴牧場,察看這些逐步推行僱工經營的農莊,其成效到底如何。
至於重點巡視農莊、牧場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幕府“僉兵令”在河隴的強制實施,意義非同尋常,但是雷瑾敏銳的察覺,“僉兵令”其實最終取決於另外一項不大被河隴民眾所關注的大事——即“僱工農莊(牧場)”的逐步推行。推行“僱工農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