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3/4頁)
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現在還有一個需要碰運氣才能找到後半截的線索。張喬生在臨死時說他是求長生之道,而他得到了一本應該記錄著墓穴風水術的書。墓地、吸血、長生術,哪一天遇到了與之相對應的三者,說不定就與張喬生一事有關了。”
在撞大運遇到那一條線索之前,滬海九五年的吸血鬼舊案只能暫且止步於此。
董苒苒幾個人並不因為沒能查清吸血男舊案的始末而停止節目的製作。
這一期的節目還要接續拍攝,直到揭露到張喬生詭異自燃為終點,至於為什麼他會自燃,就讓觀眾去放開腦洞猜猜猜了。
**
《翻開這一頁》的第一個舊案就到此為止,而在節目尚未播出之前,浦西某博物館裡的一根白玉簪子的變色引發了一眾研究學者的探究。
那支簪子正是張志遠見過的耳挖簪,為什麼原本玉簪上帶有血沁的部分突然褪色了,而且血紅色是消失得無影無蹤。
考古所的熊老科長特意邀請行壹喝下午茶,正是想聽一聽為何開棺後頻繁出現耳垢的簪子終於消停了,還有另外一支簪子裡的血沁是否由鮮血形成。
他在聽了一段離奇故事後感嘆著,“我就知道事出必有因,張喬生的詭異變化也一定有因,我也湊個熱鬧給你提供一個思路方向。九十年代的頭幾年裡,有一個地方非常熱鬧——僅僅是三百來米的會積路鬼市。”
鬼市聽著有些讓人毛骨悚然,而熊老科長說起了鬼市的來歷。它的起源來歷說法有多種,一般認為來自晚清民初時期的古玩買賣場地,那多是夜半開天明散,似乎是像鬼見不得太陽,這種買賣交易的場所也就被叫做了鬼市。
在清末的時候,湧出了一批的王公貴族與八旗子弟,清朝都要亡了自是不可能再養活他們。
八旗子弟在白日裡還會提溜這鳥籠閒逛,沒事就喝茶聽書似乎還活得悠閒自在,但等他們一覺醒來在黎明之前的深沉夜色裡,就不得不為了生計裹著一層棉襖去蹲點擺攤,賣出自家祖傳之物或是從宮裡以不同手段弄到的寶物。
買家人手提著一隻燈籠走過一個又個攤位,誰都要恪守在此地交易的規矩‘只看東西不看人’。黑夜裡的燈火晃動宛如鬼火,正給鬼市添了一道陰冷的氣氛。
後來鬼市的交易形式從京城傳到了全國的其他各大城市裡,在動盪的年代裡有些不便在白天買賣的貨物都會拿到鬼市上來買賣,買賣雙方只問貨絕不問人,買定離手恕不退還。
熊老科長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鬼市再度紅火起來的時候。雖然那時候定了改革開放的大政策,但大多的人都還處在迷茫之中,是有一小部分人發現了先機,民間交易又不似從前管得嚴格,鬼市也就死灰復燃了。
不同與以前的前清貝勒們出於好面子才夜半出貨,九十年代的鬼市會只在週末的黎明前出現,那是因為這種交易遊走在法律的邊緣。
文物法說得清楚哪個朝代之前的哪類古物是不得私人買賣的,如果真的按照那麼做的話,就有很多東西無法在民間流通了。
“那些年我幾乎每週都會去淘寶,因為正是趕上了好時候,鬼市裡有各家的家傳老貨、六七十年代抄家之後發還的物品,甚至還有盜墓出土的文物。現在回頭看看,當時幾乎沒有假貨,最次的也是民國時期的仿貨,能說清一色的都是好東西。讓人只覺得挑花了眼,每一次去都能有所收穫。”
熊老科長想著當年的鬼市盛況,那時貧富差距還不算大,而且人們去淘貨多半不是為了投資古董而是圖一種樂趣,所以去的人以知識分子為主體。
“大夥想得撿漏與現在的理解不一樣,經過了破。四。舊的那些事情,我們大多是想著要將失去的東西尋回來,那時的買賣價格不算高,我參加工作了沒幾年也能買得起。後來藝術品市場集團化、商業化了,不知不覺之間有一撥人發現手裡而的東西身價翻了好多倍,那都是後話了。”
行壹聽熊老科長說到這裡也懂了他的意思。鬼市賣的東西品種很雜,張喬生也是知識分子說不定被誰帶著也入過鬼市淘貨,在那裡接觸到了改變他後半生的存在。“熊老,如今滬海還有鬼市嗎?”
雖然熊老科長點了點頭,但他的神色已經顯示出了遺憾。“九十年中後期出現了北潘南福的說法,滬海的鬼市已經拓展到另外的幾條路上。後來管得越來越規範,現在已經搬到樓裡去了,而且還要買票入場。門票被黃牛炒得高,裡面再也不是滿地都是漏,想要買到的真東西的可能性越來越低。”
不過,鬼市還遵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