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2/4頁)
莫莫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遭遇罷了,或許閒談間還會被人當故談資來講。
潘宏力新婚期已過,在岳父張知縣的幫襯下,開始謀求一官半職。康平縣城縣衙暫時沒有職位空缺,潘宏力就將目標定在了附近縣城。他的目標不高,能謀個縣丞足矣。
潘宏力沒有主動開口讓季宣和幫忙,季宣和也就沒有出手。畢竟他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有張知縣為潘宏力打點,季宣和並不想去麻煩季老太爺和他二舅。
年前,潘宏力總算等到了機會,位於康平縣城西南面的利源縣縣丞生病致仕,潘宏力接到利源縣知縣傳給他的涵文,令他於明年官府開衙之時赴任。
在接到這個訊息之前,潘宏力一直沒有間斷學習,遇到問題就會到楊家埠向甄老夫子請教。至此之後,潘宏力再考科舉的機率幾乎為零,他便索性歇了心思,只空閒時分拿出來溫故一新。剩下的時間潘宏力多跟在張知縣和康平縣縣丞後頭觀摩,如同海綿一樣吸收著各種知識。
在這段珍貴的時間內,潘宏力沒忘記捎上季宣和。季宣和倒是沒想到這茬,對於潘宏力的好意,他欣然接受。甄老夫子曾經任過的官職自是比知縣要高,官場上的事情他了解更多,問題是聞名不如見面,能親眼看張知縣如何管理一縣事物,這樣的機會極為難得。
有了這層關係,邵雲辰給張知縣備了一份年禮,沒有貴重之物,多是一些自家莊子上的產出。
知縣官職很低,只要是心中有數,收禮不越界的知縣,沒有家族為後盾,家業並不會太過豐厚。邵雲辰送出的禮很是實惠,張知縣家應該用得上。
不僅季宣和在為以後鋪路,邵雲辰一樣在為以後做準備。送禮是門學問,以前季家送年禮都很隨意,都是自家人,邵雲辰即使經驗不足那也無妨。以後這樣就不行了,禮一個沒送好,可是要送出問題的。
這上面,甄老夫子知道的不夠詳盡,邵雲辰學完甄老夫子有關送禮方面的所知所得,並能化為己用之後,便開始向他外祖母虛心請教。
潘老太太曾經富貴過,如何收禮回禮自是不在話下。和邵雲辰一起學的還有他表嫂,張氏出門子之前,她娘也教過,只是沒想到潘家會這麼快就讓張氏獨當一面,這些規矩就得馬上學會,這不眼下有現成的人選,張氏就不用回孃家請母親教導了。
送禮看起來不難,實則非常繁瑣。家庭成員需一一記清,什麼人該送,什麼人不該送,不光要將眼光放在內宅,還得和丈夫相互通氣,不然送錯禮可就得罪人了。
大多數人只能看到當下,特別是平民百姓,關心自家吃穿住行都不夠,哪裡還有閒心去關注其他事情?再說他們就算有這份心,也沒那個力。很多百姓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出縣城的範圍,更有甚者連縣城都沒機會見識一下,讓他們有遠大的抱負那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有時候就是這樣,見識多了煩惱也跟著增多,反而不如百姓們生活簡單純粹。
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只要不是自尋煩惱之人,沒必要去為得不到的東西平添愁緒。
季宣和不是沒有經歷過困苦,末世那樣的生活他都能過,如今這樣清閒安逸的生活他一樣可以安然享受。
楊家埠地處北方,冬天寒冷,若沒有準備足夠的柴炭,那日子可以自行想象將有多難熬。捨不得用柴火,一大家子人擠在一起,儘量少動彈,為的就是節省一些。這樣還不算是最糟糕的,起碼他們還有房住,還有飯吃。那些流浪者乞丐,連容身之處都未必有,隨便找個背風的地方窩著,每年因此凍死的並不少見。
錦朝已經算好的,比起季宣和記憶中的各朝各代,百姓們整體生活要好上一籌,人口也有所增長。
窩在燒著地龍的正房內,季宣和翻著手中的賬本。他明年可能要離開楊家埠,手中管著的事情就得交代清楚。
還好,因著他年紀不大,實際負責的是各鋪子作坊掌櫃和邱伯,季宣和只每月檢視細賬和總賬,免得被下面的人糊弄。等到季宣和年紀大些,正欲接手鋪子時,他便參加了科舉,這打亂了季宣和原先的計劃,他也就沒有接手鋪子,一直維持以前的狀況,因而少了他,對鋪子的運作影響並不大。
邵雲辰那邊反而會麻煩一些,他比季宣和大三歲,接手莊子之類時間較早,很多事情都由他做決定,這交接時間就要長一些。
好在留給季宣和夫夫處理這些事情的時間很是充足,從今年開始,兩人手上的事物就在逐漸減少,預計到明年,這些就該交接完畢。
仁泰二十年春。
這天是潘宏力出發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