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過,他們進軍滬城,用的還是當初在東省的模式,先開店,打響名氣,再把公司搬過來,大力發展加盟商。
而在滬城開店,跟在羊城時又有些不同。滬城人眼光高,人家作為全國唯一的國際大都市,也有驕傲的資本,有些滬城人連首都也未必看得上,更別提其他“鄉下”地方,受這個大環境影響,許昕華他們想開啟滬城的局面,得先把自己包裝一下。
提升逼格不是一朝一夕能辦成的,說起來也有點心塞,改革開放初期,國內環境不甚明朗,外商想進來投資也沒敢大刀闊斧,大家都在試探,那個時候,大家一致認為中外合資,共同創辦企業最保險。
那個時候進入內地投資的外商,以港島地區居多,東省與港島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優越,羊城也由此成為最受外商歡迎的城市。
如果要投資,選擇已經有了個人產業的合夥人注資,肯定比其他方式更省時省力,並且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盈利。
鬱父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下海,很快辦起了服裝廠,毫不誇張的說,外商最喜歡的就是他這種白手起家,有一定能力,然後因為資金問題限制了產業發展的合夥人。
有次許昕華在鬱家吃飯,鬱父說起這個,一臉笑容的講當年招商辦的人為了勸他接受注資,平均每個月來他家做一次客,結果他沒答應,那人就把他妹妹給拐走了。
不過辦事員變成了親妹夫,鬱父依然沒有接受投資,但是當年接受了注資,一個個變成政府寵兒的同行們,卻也不過風光一時,外商撈夠了錢,隨著國內形勢一片大好,就不再合作了,他們自己創辦了獨資企業,合資企業不過是過牆梯罷了。
反倒是鬱父這塊“又硬又臭”的石頭,這麼多年屹立不倒,近兩年轉型,儼然又要成為羊城本土企業的領頭羊,為羊城政府“扶持本土企業和招商引資兩手抓”政績報告上有力的證明。
許昕華一開始並不知道欣榮有這麼多經歷,但她選擇跟鬱家長期合作,有一個原因就是欣榮沒有那麼多複雜背景。
也許現在大環境就是這樣,上至政府下至百姓,都以“外”為榮,本土企業很難得到重視和優惠政策,其實許昕華能夠理解,經濟倒退了十年,改革開放百廢待興,光憑本土企業,根本滿足不了國家建設的需求。
說白了都是因為窮,沒有錢,做不了基建,沒錢扶持民生,百姓生活貧苦,沒錢進行科研和軍事建設,國家和人民沒有安全感,國際上發生一點動盪便全國惶恐。而外商是來幹嘛的?他們來賺錢,也給政府送錢,創辦實體企業還要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養活一大批吃不飽飯的百姓,政府和百姓能不歡迎嗎?
所以,基於現在的環境,許昕華能理解這個時代的“崇洋媚外”,只是她又不能不去想幾十年後的國家。
上輩子的生活環境,許昕華是幸福並滿足的,以前沒有參照物她都覺得滿足,現在拿當下的生活條件做對比,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
只是生活幸福的同時,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舉個例子,許昕華兩輩子都是愛美人士,上輩子工作之餘上網消遣,最喜歡看各種美妝影片,有一天她看到一個美妝博主因為發現了好用的國產美妝,居然感動到哭了,那天許昕華看著自己滿滿當當的化妝臺,裡面有貴的,也有很便宜的產品,卻沒有一件是國產的,她當時就沉默了。
服裝也一樣,明明遍地是工廠,一家網紅店鋪每年的營業額上億,卻沒有一個真正拿得出手的國產品牌,全世界都在提倡自主設計,自己的國人忙著各種山寨模仿;還有些明明是本國的創辦人,非要去國外買條生產線,包裝一下變成“外國品牌”,然後再運回國內傾銷,甚至還有的直接就“出口轉內銷”。
許昕華上輩子其實也是隨波逐流的一員,現在卻希望能做一些改變,即使只能改變百十個人。
但是知道卻什麼都不做,就等於推波助瀾了。
許昕華和鬱父的理念相同,包括鬱白文也一樣,所以大家才能達成合作。但現在他們堅持的東西,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發展,欣榮要是能沾上一點國外背景,再改一個洋氣的英文名,稍稍宣傳一下,就能變成令人追捧的“國際大牌”,說不定連金陽廣場都會主動邀請他們入駐,以此提升商場逼格。
更何況眼光極高的滬城人?可惜不管許昕華還是鬱白文,都沒有這樣的想法,他們寧願發展慢一點,也不想去借這種光。
不想掛羊頭賣狗肉,那就只能裝逼了,做出一副財大氣粗、資本雄厚的樣子,一上來就進駐各家商場,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