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作品相關
作者自序
時光飛逝,轉眼三十多個春秋,人已漸至中年,依舊孑然一生,一事無成。雖然處在國家日益昌盛的年代,百年難遇幸福的時節,尤有我等無能之輩,辜負昔日老人們的希望,碌碌無為,以至今日窮困。想上一輩的老人,在那艱難歲月。他們冒著生命的危險,忙忙碌碌,四處奔波,卻也養活一大家子,其中或悲或喜或仁或忠或愛或恨。。。。。。終不過是其生存之法,皆勝過今日我等千萬倍。細查老長輩們的昔日言行,深為其求生養家之精神所感動,論其潔堪比明月,論其德可昭紅日,論其功應不亞於帝王將相征戰殺伐。我想,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綿延5000年依舊能夠屹立於東方,大的方面固然有無數英雄兒女前仆後繼,為國家和民族拋頭撒血,其業績彰顯於歷史典籍,可謂多矣,而小的方面,老百姓終其畢生經歷,生兒育女,其中的堅辛和功勞本應該大書特書,翻開厚厚典籍,竟然乏人問津。而他們的事蹟看似平凡,但在這些平凡的瑣事中卻孕育著無數的光芒,需要並也值得我們去挖掘。閒暇之餘,悔恨之際,也提筆記錄當日點滴,一則可寄託對老人們的哀思,二則表達自己對老長輩的敬意,三則也可昭告世人當日的老長輩們的苦處,也勸解大家更應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然而,筆者早年也是個不學無術的人,更沒有進過什麼中文學院。以至今日下筆難以成文。更困難的是當年耳聞之事,老長輩們多以方言道來,普通話裡面找不出那些字詞來,因此,這麼多年來,也不過首先把那些方言譯成普通話。實在普通話裡找不到對應的字詞,也只好保留。再加上,幾十年間的事情,前前後後時空跨度頗大,人物也繁多,又沒有現成的模子可框套。更不可能象時下的小說家們用剪刀和漿糊等工具,輕鬆成文述章。思前想後,幾經大的刪改,也還沒有製成象模象樣的章體,來把往日記錄的真實的事件連綴成文。終究不過是些散亂的材料的堆積,登不得大雅之堂
又某年清明,有一位長輩提醒我,說應當作篇祭文把父母當年的事蹟述出,那也是會讓多少人掉淚的。受此啟發,我才想用古人立傳敘史的方法,為父母親分別做個祭文,學古人之法,為他們立個傳記,以至於今日,方漸漸弄出點眉目,由於父親和母親的事情原本一個整體,但牽扯的人物時間空間跨度太大,要遵照歷史的客觀性,按照既有的敘述方法不好敘述清楚,不得已又分出了《我的父親》和《我的母親》兩個章節來。好得兩個章節互有首尾,彼此照應並不損害他們的作為整體的完整性。而且可分別以其見聞為線索把雜亂的人物攢起來,正好解決了客觀對待歷史問題。而不象小說家們對人物或事故進行整理加工,解決了人物的時間和空間跨度問題,又難免失去了歷史的客觀性。如此一來,不知覺先後已經有十三載有餘。
通覽全文,其中不過記錄了當年父輩為了生兒育女,養家餬口的瑣事,並無什麼大奸大惡,大忠大賢所創的驚天地泣鬼神可書之偉業,更沒有象現在的文人,為了提高賣座,故意弄得雲霞滿紙,以便吸引年輕人的目光,滿足低階趣味。而本書只不過是將我自己當年的所聽,所見,所歷一一真實地敘述出了。故文章難以吸引眾人的目光,也是常理。好得借了老人之口,先娓娓道來往事;開了篇章之首,才敢自專漸漸進入正題。觀者偶有斥責,那也是老人敘述不清,與我無干的。更有甚者,觀後難免有耽誤時間之嫌,故設有“引言”,象過去唱戲之前先走回過常,讓大家很短時間內知道正題的內容,可供讀者選擇觀讀與否,免得破費時間,誤了正事。
曾有一位老人觀後,深有感觸,對我說,你這文章,不過是說了我們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的老輩人的人生經歷,雖然沒有什麼可指責,也不可太譽。文章說來說去,還不如用我幾句話來概括:“天晴掙來落雨吃,落雨掙來生病吃,生病死時來不及吃。”我聽後,恍然大悟,卻又深感慚愧,自己這麼多年的親勞,原來還抵不過老先生幾句話。儘管如此,這世界上,也算有人與我有相同的看法的,只是大家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倘若早幾年前聽了老先生的這幾句話,我也就不必要勞神來寫這文章。轉念一想,如今既然已經寫了,裡面的事情又是百分之九十的真人真事情,我只是換了名字而已。如今看來,此書文學價值也不大,但作為那時代一群小老百姓的生活真實寫照,當個歷史資料放在一旁,也有可取之處。遂曰:筆錄點滴十三載,未成章體又一年。不論興亡帝王是,偏書尋常百姓家。南來北往龍門陣?人去茶涼莫當真。
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