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3/4頁)
死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才真正清淨下來。
殷螭對這種狀態自然不滿之極,但他貪戀歸貪戀,清醒還是有幾分的,不論怎樣好色,卻也一直不忘提防小林這厲害傢伙掌握兵權,參與軍務。如果同在御營之中,因林鳳致也算出徵的重臣,軍事會議也不好公然拒絕他參與列席,把他安置到城內宣撫司,這才能夠做到內閣所言“只借其名,不予其權”的儘量利用,權衡利弊,情思愛慾只能暫時忍痛割愛放在一邊。
林鳳致也知道殷螭防範著自己,索性自己避嫌,埋頭只幹文墨勾當,縱使和他見面,也絕口不提“軍情”二字。這種情況其實頗為古怪:明明出征前被朝野寄予莫大期望、又被大軍打出招牌來借名平亂,到了戰場之間,自己卻成為最不知情的一個,並且宣撫司這等文書機關,往往是大軍征討前路已定,這才跟著不緊不慢的趕到安民,所以也幾乎是最遠離戰場的一個——再加上殷螭刻意防範,機密軍情決不與聞,使得林鳳致近乎兩耳閉塞,若非還時不時要隨著大軍動向寫些榜文告示,就幾乎連到底征討到哪一方了也難知悉。
但軍情再不知悉,軍中幾員大將卻不知不覺也認識得熟了。這次親征的三軍,左軍統領為天津衛調來的威武伯劉秉忠,右軍統領則是在南京徵調的勇義侯高東華,殷螭坐鎮中軍,然而他雖號親征,其實于軍事半分不懂,殷螭倒也自認其短,於是將新賞識的浙江守備袁百勝提升為中軍先鋒營營管,諸事交付,在實際上統領中軍。於是這一支名為天子統帥的大軍之中,實際上是以劉秉忠、高東華、袁百勝三人為最高將領。
這三名大將之中,威武伯劉秉忠是林鳳致在被殷螭強行帶出京時,於天津衛就曾見過的將官,只是那時林鳳致高燒正自暈乎乎,強撐著穿上官服拜會過一次,也沒有什麼話說。而到了親征軍中,見面機會也不多。劉秉忠乃是太后親侄,劉後的嫡親長兄,卻比劉後要大上近二十歲,一副精明強幹的武官模樣,也不知道是否受太后姑母憎惡林鳳致的影響,他對這位身任太子少傅兼西南宣撫使的林大人頗有點高架子,偶爾遇上都是鼻孔朝天愛理不理,連殷螭也說合不得——當然他也根本無意說合,相反看到林鳳致與軍中將領不合,倒是頗為高興,巴不得小林越不受軍中待見越好。
劉秉忠幾乎從來不在人前與林鳳致說話,要說也是以極其傲慢的口吻詢問公務,林鳳致只記得他當眾問過自己一回,那還是大軍已平湘西,進發入貴州去徵雲南的路上,宣撫司跟在後面趕上與大軍會合時,劉秉忠忽然問道:“林大人,過幾日要擬告安南國的宣諭文,你可準備好了?”林鳳致一凜,拱手答道:“多謝將軍提醒,下官這就備辦。”劉秉忠哼了一聲,道:“這一回干係不淺,你們宣撫司可莫要誤事!”
然而,如果說劉秉忠的傲慢態度教殷螭暗中竊喜的話,右軍勇義侯高東華跟林鳳致的交情就讓殷螭頗為不爽了。高東華同劉秉忠一樣是開國元勳之後,封爵還在劉秉忠之上,然而從先祖起就鎮守南京,不免缺乏幾分風光,在三軍之中雖然地位足以與劉秉忠抗衡,親信程度卻大大不及,所以不免沾染上留都官員所獨特的牢騷習氣,私下頗有點與左軍不對眼。他雖是武將,但世代居住東南之地,早已學得文采風流,儘管年近花甲,戎馬半生,卻仍以儒將自許,在南京時便與吳南齡之輩文人墨客來往頻繁。林鳳致乃是受吳南齡引見而與他認識,自身也是青年飽學,高東華正嫌軍中粗人多而文人少,一肚皮的才華無人賞識,難得有這麼一位文友自留都隨軍而來,能不相投?於是只要軍務一閒,便進城去宣撫司找林鳳致大談詩書,呼為“小友”,儼然一對忘年文字交,竟比殷螭找林鳳致還來得密切。幸虧高東華年紀太老,殷螭還不至於呷上飛醋,心裡卻不由暗生警惕。
而且這回出征的三軍,因為軍情緊急,左軍是劉秉忠自天津衛帶來一部分嫡系屬軍,在南京徵調了另一部分;中軍是袁百勝領了浙江沿海的一枝抗倭手下,在南京徵調數千員,到湖南後又調集了一部分湘軍。這兩路大軍都顯得有點拼湊,惟獨高東華所率領的右軍,全是他守備南京的直系屬下,用起來如臂使指一般的得心應手——這樣的情況,使殷螭不得不疑心林鳳致與他大套交情,別懷用意,卻又不好公開發作,於是悄然不動聲色的,儘量將右軍的征討任務安排得離後方遠一點,隔絕宣撫司與他們的聯絡,免得林鳳致藉機作怪。
反正殷螭的原則就是:對小林再好,也決計不能讓他接觸到實權,這傢伙興風作浪的本事委實太強,稍不提防,多半自己又要象上回妖書案一樣大吃其虧!
按理說如果實在忌憚,就應該用上內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