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2/4頁)
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接觸、動作、遊玩。如果能提供上述三項事物,那麼就能滿足靈長類動物的心理需求。”
羅森布拉姆再度強調,“這些小猴子”每天只需要和真的猴子玩半個小時。他說:“真的很神奇,沒想到我們的神經系統只需要這麼一點點改變,就能恢復正常了。”
聽他這樣說,我心裡稍微感到一些安慰。因為這表示要毀掉一個孩子沒那麼簡單。輕微的晃動,柔軟的觸覺,和真人互動30分鐘,任何母親都做得到。不管勤勞或懶惰,不管是職業婦女、家庭主婦,或是人工母親,都做得到。
如果哈洛的這項發現是可信的,那麼說明他已完全掌握了愛的內涵,但為什麼我們需要如此大費周章,才能領悟這些道理?為什麼在深入探究感情之後,我們會對呈現的結果不寒而慄?不只你我,哈洛自己也開始動搖。他再度發生婚外情,他就是無法忠於一個女人。
當哈洛發現與觸感柔軟的假母猴為伴的幼猴竟有自閉傾向時,他開始酗酒。威斯康星州的白晝很短,日照微弱,才剛傍晚,已是一片昏暗,只有雜色玻璃反射出昏黃的光線。哈洛感受到極為沉重的壓力。他最早的發現贏得了肯定的喝采,他必須維持下去。1958962年,他拼命努力,發表多篇報告,勇敢地宣佈由代母養育的幼猴出現了嚴重的情緒問題。他更加投入,找來更多獼猴進行研究,設法找出其他變數,避免情緒問題的發生。最後他終於發現,關鍵在於動作,以及與同類的真實互動。
哈洛的助理勒羅伊(Helen LeRoy)說:“他總想高人一等,總是不斷尋找另一個高峰來征服。”他將這種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儘管喝得酩酊大醉,但仍揮灑如椽大筆,以超出常人的旺盛精力征服一座又一座的人生高峰。知名專家蘭德斯(Anne Landers)也引用他的實驗,給初為人母的讀者提建議。他接下來將實驗什麼?
溫馨的結論,殘酷的現實
他的妻子得了乳腺癌,綿密的乳腺被癌細胞入侵,她的乳頭分泌出惡臭液體,她還有幾年可活。哈洛越發投入地工作,不知道他的心要在哪裡安歇。失去母愛的猴子神智失常,不停發抖。他先前發表的研究結果影響驚人,深受幼兒保育界所重視,最顯著的事例莫過於嬰兒背袋的發明,這種設計能讓嬰兒感到溫暖。
知名小兒科醫生西爾斯(William Sears)因提倡親子依戀關係而聞名,他主張父母應和小孩同床,隨時保持親密。這些主張顯然深受哈洛的影響。孤兒院、社會福利機構、婦嬰用品產業,也都受其實驗結果的啟發,進而出現了重大變革。哈洛的研究使孤兒院的人員知道,只給這些棄嬰喝奶是不夠的,他們還要有人擁抱搖晃、有人注視,對他們笑。感謝哈洛等人對依戀關係的研究,它讓我們都更人性化。然而這麼感性溫馨的結論,卻是以相當殘酷的手段取得的,其中的矛盾,不言而喻。
身患癌症絕對不是好事,而在20世紀60年代,就更是雪上加霜。放射治療以高劑量的輻射光束,照射身體特定部位,黑色X記號宛如箭靶的靶心,觸目驚心。化學療法才剛起步,醫生將所需的劑量,裝入抗腐蝕的巨大注射器中,注入血管,病人只覺得噁心,渾身燥熱。哈洛和妻子一星期要去醫院好幾次。醫生按壓注射器,清空裡頭殘餘的空氣,噴出的藥劑在空中畫出一道優雅的圓弧,隨即像眼淚一樣掉在瓷磚地板上,接著把針頭扎進病人的血管。哈洛手捧臉盆,湊進佩琪身邊。化療藥物讓她極度不適,突然一陣反胃,她會把所有東西都吐出來。
哈洛的兒子強納森說:“那段日子真的很難熬!”佩琪被診斷出癌症時,他才11歲,6年後,佩琪去世。當時佩琪病情日益嚴重。我想她當時一定面色蠟黃,瘦削的臉龐襯著尖細的牙齒,真與猴子有幾分神似。哈洛原有酗酒的傾向,那段時間更加變本加厲。在他學生的記憶中,他常常在深夜走進當地酒館,將哈洛從高腳凳上架起,開車送他回家。同事也提到有好幾次開會時,他醉到不省人事,他們還得扶他上床,他倒頭就呼呼大睡。
哈洛的強暴架強暴了誰
光陰荏苒,當年和代理母猴在一起生活的獼猴逐漸長大。這些獼猴不會嬉戲,也不會交配。長大後的母猴已有生殖能力,青春期來臨,卵子已經成熟。哈洛腦中浮現出新的疑問與想法,他想讓這些母猴生育後代,不知道這些幼時失去母親的猴子,會成為怎樣的母親?要知道答案,一定得讓這些母猴懷孕。不過這些可惡的猴子就是不肯翹起尾巴,以展露它們多毛的臀部。哈洛將交配經驗豐富的公猴放進籠子裡,母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