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頁)
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哈洛與猴子
哈洛顯然深知自我推銷之道,因此才會在這樣盛大的場合發表這篇鏗鏘有力的演說。他在演說中穿插播放了幾段宛如科幻小說般的黑白影片,讓聽眾目睹了幼猴對代理母猴的強烈依戀。他將這篇演講題目定為“愛的本質”(The Nature of Love),後來發表在《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上。
如果這些實驗結果能有所貢獻,我就心滿意足了。我曾仔細想過這些結果可以適用於哪些層面。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美國婦女極有可能取代男性在科學與產業領域的地位。這一趨勢若持續發展,那麼我們的孩子能否得到適當教養將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
從實驗可知,不論男性女性,都能勝任養育嬰孩這項重要工作。反觀現在的社會經濟發展趨勢,這項發現著實振奮人心。女性已不需要待在家中專職哺育照顧子女。我們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哺育新生兒的工作不再非得由母親承擔。屆時親自哺育幼兒可能成為某種炫耀擺闊的行為,只有上層階級才時興這麼做。但無論歷史如何發展,我們都可以確定,人不能沒有愛。
我可以想見,當時全場陷入死寂,隨即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鎂光燈閃個不停。哈洛舉起雙手,宣告演講結束。再多講一些吧!
哈洛發表的研究結果證實,布制母猴比只能餵食的母猴更重要,小猴逐漸“愛上”布制代母的柔軟身軀,喜歡在它身邊遊戲玩耍,幾乎和親生母親在一起時沒有差別。演講後不久,麥迪遜威斯康星大學發表宣告,宣稱“養育子女是母親的天職的說法,已經過時”。媒體也競相報導。哈洛又有何反應?看來他的事業已經從專業學術領域,轉移到文化的層面。
他接受《實話實說》(To Tell the Truth)節目專訪,CBS電視臺以其實驗為主題,製播了一部紀錄片,由知名新聞主播科林伍德(Charles Collingwood)擔任旁白。然而其中傳達的資訊對婦女而言不啻是沉重的打擊:小孩不需要母親的照料。既然如此,母親們完全可以去尋求自由。這些複雜糾結的資訊,不僅在嘲諷女性主義,同時也反映出愛與渴望,確實撼動人心。
哈洛和第二任妻子佩琪育有兩名子女。佩琪擁有心理學學位。她和克拉拉一樣,離開職場,專心養育孩子。哈洛晚年時曾說:“我的兩任妻子都很聰明,沒有成為婦女解放者,她們都知道,丈夫、家庭是最重要的。”
兩人的子女,現在已屆中年。女兒潘蜜拉住在俄勒岡州,從事金屬雕刻工作,這是相當特別且耗費體力的工作。兒子強納森則是木工藝品製作者,製作小型松木禮盒,賣給禮品店。他說:“就是一般的盒子……”
自閉、自殘,殘缺的愛
問題開始浮現,情勢急轉直下。布制代母跟親生母親畢竟還是不同。哈洛在心理學界同僚面前大膽宣稱,肢體接觸關係到靈長類動物的心理發展。幾年後,他卻發現,與布制代母共同生活的幼猴,成長並不順利。哈洛將這些猴子移出隔離的籠子,與其他猴子共處。這些猴子出現極度反群體的行為。母猴不僅會攻擊公猴,而且不知道正確的性交姿勢。有些猴子甚至出現類似自閉的症狀,如,不停搖晃、啃咬等自殘行為。毛茸茸的手臂到處是潰爛的傷口,血流不停,乍看之下,好像鮮紅果肉。傷口很快發炎。有隻猴子甚至咬掉整隻手臂。哈洛此時才發現,情況超乎預料得糟糕。
哈洛的傳記作者布魯姆說:“他很失望,這是一定的。他自認為已經找出影響養育後代的重要因素:肢體接觸。這個變數並非不可變換,換言之,只要能提供肢體接觸,任何人和事物都可以勝任照顧後代的工作。但隔年隨即發現這些猴子的情況一團糟。”《紐約時報》的一位記者前來麥迪遜市,對這些觸感柔軟的代理母猴進行追蹤報導。哈洛帶他進到實驗室,只見一群獼猴坐在籠子裡,身體不停搖晃,不時以頭撞擊欄杆,拼命啃咬手指。哈洛說:“我承認我錯了。”
羅森布拉姆(Len Rosenblum)當時是哈洛的學生,現在已是學有專精的知名猿猴專家。他說:“我們終於知道,什麼是影響後代養育的變數,它不只是接觸,不只是面貌。我們推測可能與動作有關。所以我們做了一隻會動的代理母猴,這樣,幼猴的表現幾乎與一般猴子無異,雖然還是有些許差異。我們後來讓幼猴和會動的代理母猴一起生活,此外幼猴每天可以和一隻真的猴子游戲半個小時。這樣一來,幼猴完全正常。這表明有三個變數與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