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198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異質論”下,美國對日本的市場化改造
利用所謂“非市場國家地位”,美國向中國提出了種種超過“市場國家”的改革要求。同樣,利用所謂“異質論”,美國對日本進行著系統性的“市場化改革”。
到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的金融泡沫破滅,美國金融資本大獲其利,這僅僅是第一步。雖然日本金融業在泡沫經濟中嚴重受創,但是日本的各個產業公司還基本完整,這就成為美國金融資本的下一個目標。
80年代中後期開始,為了要求日本市場進一步開放,美國理論界提出了“日本異質論”。這期間,1989年美國的著名政經月刊《大西洋月刊》刊登了一篇文章——《封鎖日本》,堪稱“日本異質論”的代表作。該文提出,日本資本主義模式有別於美國的資本主義模式,日本的經濟增長是單方面的、破壞性的經濟增長,日本的政府是極權金錢政府,不但控制國內經濟而且控制國內思想,主張要像封鎖共產主義蘇聯一樣封鎖“異質”的日本。
“日本異質論”堪稱當時資本主義世界內部的“冷戰”理論,為美國系統改造日本的經濟和社會制度,使日本市場向美國金融勢力開放提供了“理論”基礎和輿論基礎。
當時正處冷戰期間,“異質論”對日本形成很大的心理壓力。為了解決美日之間所謂“異質”的“結構性”的壁壘,1989年到1990年之間,美日之間舉行了5次會談,並於1990年釋出了《日本構造協議最終報告》。美國主要在6個方面向日本提出了改革結構性壁壘的要求,分別是:1。儲蓄和投資模式,改變日本高儲蓄模式,提倡消費。2。土地,放鬆土地市場的管制,允許土地自由交易。3。流通,放鬆對大型商業企業的限制。4。價格機制,主要針對日本國際國內的價格差。5。排他性的交易慣例。6。系列化,所謂系列化,是指日本以大銀行和綜合商社為中心的眾多企業透過交叉持股所組成的企業集團。第5項、第6項直接指向該制度的核心——銀行企業結合體。
《日本構造協議最終報告》是一個綱領性的檔案,1994年以後,美國繼續以《年度改革要望書》的形式,向日本政府提出開放市場、放松管制的種種具體要求。所謂要望,就是期待的意思。美國政府保持一貫的風度,“言語溫和,手持大棒”,透過“要望書”這種兩國友好“協商”的方式,開始對日本實施系統化的市場改革。要望書中的各項改革要求被分配到日本政府各個部門分別進行討論,日本逐步解除不利於金融資本進出的各種結構性限制,形成了跨國金融資本自由交易的開放市場。
在美國首次提出“要望書”的同年,1994年,為了促進日本市場的開放,由日本首相和相關重要部門的政府官員組成的“對日投資會議”成立。值得注意的是,該組織還包括美英證券公司、投資銀行等10人左右的“外國人特別委員會”。該機構設定的第二年,發表了以放松管制、促進企業兼併、促進對日投資等為目的的宣告。在該組織的影響下,一系列具有美國特色的公司治理制度、稅制、會計制度等被匯入日本,使日本的社會和經濟模式不斷向美式資本主義模式靠攏。
國際準則:日本產業把自己賣給美國
日本產業的貿易盈餘的唯一出路是美國。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流入美國的日本資產在變成美國國債、變成美國高高在上的股價之後,卻反過頭來被美國用來收購日本的企業。而且,透過許多所謂國際準則的巧妙作用,收購代價極為低廉。
經過10多年的運作和發展,日本的經濟和法律制度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其中標誌性事件是“三角合併法”的解禁。所謂“三角合併”,就是外國企業為了兼併日本企業,首先在日本設立分公司,然後外資母公司和兼併日本物件公司進行股票交換,併購物件的日本公司持股人在持有外資母公司股票後放棄原有日本公司股權,兼併物件的日本公司融入外資公司設立的子公司,從而完成兼併過程。
“三角合併法”的解禁,不但允許外國企業對日本企業的兼併,而且允許以股票交換的方式兼併日本企業,這對日本企業的生存構成了致命的威脅。不過,日本學者吉川元忠指出,三角合併的威力,還需要另外三個重要改革舉措的配合。
第一,日本交叉持股結構系統性的解體。戰後,日本的金融業和企業的實力薄弱,為了防止外國資本對日本企業的惡意併購,從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開始,日本企業興起了交叉持股的高潮,並一直伴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整個過程。日本企業交叉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