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輪���海�奚恚�爰遙�喂��教煜隆!�
名可秀給儒家道德文明賦予了世界性的責任,平天下,不是一句空言教化的口號,而是要去踐履躬行。
“孟子曰:‘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若夫中國如中央,外邦如諸侯,中國固不可恃威強凌諸邦,橫行霸道,然則以道平天下,此為儒家踐履躬行之務也。”
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諸侯危害了國家,那就改立諸侯。如果這個國家還是乾旱水澇(指人治不修破壞天地人造成災難不止),那就改立國家。
在儒家諸子中,孟子說話是最徹底的——如果國家領導人於國家不利,那就請領導人走路;如果這個國家不利於民眾的利益,乾脆連國家都改變好了。
名可秀引用孟子的話,表達出儒家必須承擔起治平天下的責任:中國既然是政治文明經濟的中央之國,當今文明的高點,就必須承擔中央之國的責任和義務,有害於天下的事情,就要去制止,有害於天下的國家,就要去推翻或改立——不一定是歸入中國之土,但必須是摒棄禽獸之治的、以仁德治民的新國家或新政權。
名可秀道:“王道之國,必有民遷。中國仁治盛國,必有外邦之民遷入。則人口增多,土地、糧食增耗。然則中國可不受民哉?不可也。拒民於外,非仁也。而以人口增多致內民睏乏,可為仁哉?亦為不仁也。何解?必利形而下之器——耕作之技、農具、水利、物貿,等等。”
她舉出資料道:“以歷代國史記載,對比稻穀畝產可知,如今大宋江南每畝均出稻穀四至六石,比之唐代稻穀畝產,增長百分之十四五,比之漢代畝產,增長百分之五十六。若以人口比,大唐最盛時人口八千餘萬,與大宋現今人口相當,而疆域廣過大宋。若中國不強‘形而下之器’,何以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不能養民溫飽,又何以談王道、仁政?”
名可秀和儒家習慣經辯的學者們有一個很大不同,就是喜歡用資料說話,這跟她曾經做了多年的商盟盟首有關,商業就必須講資料。而時政也是如此,有時空口懸談經義,不如幾個資料說明問題。
名可秀跟著說道:“多子,無以教,未必多福。多子,無以養,未必多福。”這句話有些顛覆“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但在此時此刻卻啟人深思。
衛希顏笑著跟了一句:“越生越窮,越窮越生。”
皇帝陛下:“……”
名可秀道:“天下萬物之仁,豈在多焉?”目光變得深邃,“平天下,平之意,實含天道至理。”
平,天地萬物平衡也。
一個物種繁衍過多,就會失去平衡。
“所以,一妻多妾有害於仁呀。”衛希顏又跟了句。
生那麼多孩子,養不活怎麼辦?
“陛下是仁君,要以身作則呀。”
皇帝陛下:“……”
名可秀的話已經偏離了王霸之爭的辯議,但仔細一想,卻又含在王霸之中。
人口增多怎麼辦?——用王道感化大家少吃一點麼?形而下為器,在很多儒家學者眼中,“器”非王道,奇技淫巧爾。
當然隨著格物學科的影響增大,現如今很多儒家學者已經在轉變觀念。
便如名可秀說的:形而上強德,形而下利器。君子形而上下,自強不息。
坐在臺下的格物學科的學子們已經眉飛色舞起來。
——只讀經,能當飯吃麼,嘿嘿嘿!
——沒有‘形而下’,‘形而上’能推及天下麼,嘿嘿嘿!
便聽名可秀道:“君子,人性善。政出於心,心出於仁。天下性至善,則政隱治臻,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名可秀鏗鏘結語,“王霸之道,唯以心主。政不出於心,當伐。義不凌於利,當伐。道不凌於霸,當伐。擇道而固執,君子之責也。固仁之本,敬也。道之天下,尚也。”
不符合道德的,不符合仁義的,就要站出來撻伐,這是君子應盡的責任。
君子以仁心為本,批判撻伐政治和政治人物,這是必須要尊敬的。
在以道為治的天下,這應該是學者的風尚、士大夫的崇尚。
臺上的稷下學者們都微微點頭,無論他們是否贊同名可秀的觀點,但她的這種學者品格卻是讓他們讚許的。
胡宏心中緩緩吁了口氣:名楓山,道之持正,可謂君子。
掌聲再次熱烈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