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風夜憂嘆,恐託付不效”嗎?
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之優點和弱點可見一斑了:知遇之恩是激勵進取,鼓舞奮進的最大精神動力。
金庸從“正義之俠——大俠——中俠——小俠——無俠”寫到“反俠”,從“江山”寫到“江湖”,就是想擺脫傳統知識分子的窠穴,而還原人的本真。
屈原式的知識分子代代都有,但變肉體的“自天”為精神的“天放”也逐漸流行起來。
天然放浪,遠離塵俗,陶淵明最有代表性。當他意識到“誤落塵網”後,便掉轉頭來,“守拙歸園田。”在家鄉,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畢竟家有“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且還常攜帶僮僕遊山玩水,酒足飯飽,比起一般農民樵夫不知強了多少倍。所以誦詩作畫,撫琴對奕,不脫文人之雅興。但他既自感“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卻又問何時顯“金剛怒目”相呢?畢竟心中念著的還是“歲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而後來的蘇東坡,同樣也是個十分矛盾的具有雙重性格的文人。他既欽慕屈子、孔明、陸蟄等經世濟時之風雲人物,又酷愛陶潛、謝靈運、王維這樣的避世高人,追求禪理之精妙,欣賞隱士之逸趣。故而一時認為“丈夫重出處,不退要當前”,顯露出正宗的儒家風範;一時又有感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發出了“吾生寄如耳”之類低沉的詠歎